发表自话题:长期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质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中医的“脘痞”、“胃痛”、“嘈杂”等范畴,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等脏器,宜辨证施治,予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消食导滞等法治疗。
起因
(一)器质性消化不良
1、消化系统病变: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等食管病变;胃十二指肠疾病(炎症、溃疡、肿瘤、异物、扭转等);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其他良恶性病变);胆道疾病(结石、炎症、囊肿、肿瘤、息肉);胰腺慢性疾病(炎症、肿瘤、结石)。
2、腹腔内疾患:各种腹内恶性肿瘤,肝、胆、肠道的黏连、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肝、脾曲综合征等。
3、全身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炎、胶原病、心脏病、甲亢或甲减、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等。
4、药物:酒精、非甾体类抗炎药、各种抗生素、洋地黄、钾盐及其他。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肠道动力障碍(包括胃和十二指肠部位的慢性炎症)、精神因素(患者的精神不愉快、长期闷闷不乐或突然受到猛烈的刺激等均可引起)、胃轻瘫(胃运动功能下降)等。
临床症状及诊断
(一)器质性消化不良
具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可见。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病因尚不十分明确。
临床上有持续性、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厌食、恶心、呕吐、反酸等症状(上腹痛无规律性,部分患者上腹痛与进食有关,表现为饱痛,进食后缓解,或餐后0.5-3.0小时之间腹痛持续存在)。
经胃镜、胃肠X线造影、B超等检查,除外胃肠和全身器质性病变,可诊断功能性消化吸收不良。
起病多缓慢,病程常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部分患者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无贫血、消瘦等消耗性疾病表现。
治疗原则
1、胃肠器质性消化不良者,先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辅以护胃及对症处理。
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该病为多种因素所致,因此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方法的选择均为经验性的,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在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的基础上,因人而异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措施。
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气机不利、胃失和降。
正常生理情况下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而胃主降,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在五行属土。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在五行属木,长期情志失调,抑郁不舒,使肝气郁结,疏泄失司,肝木克土,脾胃失和。
以上任何一条违反了规律终致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上则胸闷哽咽,中则胃脘胀痛,下则大便秘结;胃气不降反升,则嗳气反酸,呕吐烧心等;脾气不升反降,则中气下陷,出现胃脘坠胀,纳呆早饱,大便自利不禁。
所以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注意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肝气得舒,病则得治。
1.肝气犯胃型
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压力加大,精神紧张,情志抑郁,易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胃受伤,受纳和运化水谷功能障碍,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症见:胃脘胀痛,脘痛连胁,胸脘痞满,纳呆嗳气,喜叹息,烦躁易怒,或焦虑不寐,随情志因素而变化,舌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化滞消痞。
2.饮食停滞型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往往易暴饮暴食,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中焦气机阻塞,健运失司,腐熟无权。
症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纳呆恶心,或呕吐不消化食物,舌苔厚腻,脉滑。治以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3.脾胃虚弱痰湿停滞型
素体脾胃虚弱,或由于各种原因日久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纳运无力,痰湿滞留中焦,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机逆乱。
症见:胃脘痞满,餐后早饱,嗳气,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四肢乏力沉重,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脉沉濡缓。治宜健脾益气、和胃化湿。
4.寒热互结、气不升降型
由于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或湿滞日久化热,寒热互结,气不升降。
症见:胃脘痞满不痛,灼热嘈杂吞酸,口苦,肠鸣泄泻,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治宜辛开苦降、和胃消痞。
标签组:[健康] [养生] [胃肠]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肠胀气] [器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