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中医四季养生各养什么
俗话说,“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可别小看这句话,这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重要的养生法则之一。
这句法则到底该如何理解?今天详细说说:
一、春天,辛温之药
《黄帝内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意思是说服用温辛的药能使肝气散发出来。尤其是久病阳虚者,应当于春夏之际自然界中阳气补机体不足之阳。
春为阴中之阳,少阳,肝应春,其性主生发上升。若春时肝生发不及,则应促其生发之性以求天人相应而和,可用辛温的药物调理。
用药方面,如李时珍《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中所说:“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辛香凉散,疏泄清利,入肺、肝经。既善于散上焦风热而清利头目与咽喉,又能透发疹毒和疏肝。治风热诸疾最适合不过,治肝郁化热也可以用。
荆芥,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二、夏季,辛热之药
夏为阳中之阳,太阳。此时夏气通于心,如果这时阳气不足,易生寒。此时应顺其性而养之日常生活。
见之临床,如果因阳虚内寒而生咳喘、泄泻之病,遇冬遇寒则犯,可在夏季阳气充盛时以辛热药或温灸之法补不足之阳,这就是常说的“冬病夏治”,比较多用的是黄芪、香薷、生姜等。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升补阳气、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百姓常用于煲汤泡茶。黄芪不但能补中益气,还能升阳举陷,是一味补气升阳的中药。
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二经。功能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利水消痰,散寒除湿。被中医誉为“呕家之圣药”。此外,生姜还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之功效。
三、秋天,酸凉之药
秋为阳中之明,少阴。秋气通于肺,《黄帝内经》谓:“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若为肺降不及,则会导致肺热叶焦胸中胀满之证。李时珍云:“秋月宜加酸凉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
芍药性苦、酸、微寒。归肝、脾经。《神农本草经》记载,芍药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作用。中医认为肺是降的,喜爱清凉,芍药能清热凉血,能散肺热胀满之症。
乌梅,《医学启源》记载:“其气寒,味酸。”入肝、脾、肺、大肠经。乌梅上能敛肺气以止咳,下能涩大肠以止泻,并能收敛以止血。又因酸味独重,还善安蛔、生津。
值得注意的是,若肺降太过,亦可为病。如《黄帝内经》日:“肺苦气逆,急食苦以泄之,以辛泻之。”以辛泻之,即可以用一些辛温升散的药物以防肺降太过。
四、冬季:苦寒之药
冬为阴中之阴,太阴。冬主沉藏,在脏应肾。藏者为阳气潜降藏于下焦以奉阴精,若冬时肾沉藏不及,则“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
黄芩性苦、寒。入心、肺、胃、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主诸热黄疸,肠痹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知母,《本经》记载:“其味苦,寒。”入肺、胃、肾经。知母具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等功效。能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但是,冬令进补远非苦寒滋阴一种途径,阳气不足之人,冬季尤当慎用苦寒之品以免伤阳,即“用寒远寒”。进补时,当遵《黄帝内经》中“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就是以辛散之药散凝寒之弊。
总的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养生保健、疾病防治的指导思想。但实际运用时,还是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辨证体质后,再去用药。
标签组:[健康] [养生] [中医] [中药] [黄帝内经] [四季养生] [养阴生津]
上一篇:中医养生四季的须知事项
下一篇:中医理论 指导四季养生
2021-10-19
上焦火,下焦寒,中焦不通疾病生!打通三焦经的简单方法,赶紧看~
2022-04-25
2021-08-24
十大最养胃的食物排行榜,山药排第一(不仅健脾养胃还润肺止咳)
2022-03-16
2022-04-13
中药奇方三通汤,除淤血、通血脉、止疼痛,可治一切淤堵不通之症
2022-04-12
吃益盛汉参红参膏好处多,红参的功效与作用,不知道的来了解下吧!
2022-04-20
2021-10-26
2022-04-13
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