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暖养更年轻:暖女人24小时养身时刻表

首页 > 健康养生 > 健康 > 正文 2021-07-02

发表自话题:女人最好的养生方式

原标题:女人暖养更年轻:暖女人24小时养身时刻表

第1页 :基本信息

书名:女人暖养更年轻

作者:佟彤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内容简介:

暖是女人健康、美丽的基础和前提。身心养生专家佟彤针对中国女性多体寒的身体特质,特别定制并首次分享“暖女人24小时养身时刻表”,将中医中的暖养法贯彻到每天24小时的养身细节中,可谓中国女性必备养身红宝书。

“暖女人24小时养身时刻表”针对起居、饮食、穿着、皮肤保养、进补、减肥、疾病等女人最关注的健康细节给出具体的暖养之法,是一本集权威性、实操性于一体的暖女人身心养护宝典。

佟彤在书中强调,女性的快速衰老和许多疾病的罹患都是由于在生活细节中忽视了护养阳气,以及坏习惯日积月累,以致身体阳气受到折损的结果。诸如面无光泽、越累越胖、盆腔淤血、卵巢功能受损等无一不是“生活方式病”。遵从“暖女人24小时养身时刻表”,让女人每时每刻都对健康有迹可循,从细节下手改变,过不伤阳气的日子。养护阳气,暖养生命,成为健康美丽的“暖女人”。

作者简介:

佟彤,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曾供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参与国家级“十五”攻关课题“脾虚症的临床与试验研究”,并创办编辑国家级刊物《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北京晨报》首席记者。江苏卫视《名医》、山东卫视《养生》、MSN中文网《名医讲堂》、凤凰网《健康三人行》嘉宾主持;北京卫视《养生堂》、湖南卫视《百科全说》、江苏卫视《万家灯火》、河北卫视《健康56点》等多档健康养生节目的主讲专家。曾出版《不上火的好生活》《脸要穷养,身要娇养》《药房里买得到的传世名方》《脾虚的女人老得快》《女人体虚先变丑》等健康科普书。

书摘正文:

1.为什么有人会死在壮阳药上

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有个情节,巩俐扮演的那个皇后,被人在每天吃的中药里下了毒,那种毒药的名字叫“断肠草”。

这个情节虽然是电影虚构的,但是“断肠草”确实有。它是一种中药,叫乌头,和我们更加熟悉的附子是同一种植物,母根是乌头,附在边上的根就是附子。过量的乌头和附子可以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由此致人死亡。

从中国的正史到野史,除了这种因急性中毒致死的故事之外,更多的传说是说因为纵欲过度,长期服用“春药”而死。中国历史上的多位皇帝,还有后来的功夫明星李小龙,都有过这样的服药传说。乌头和“春药”都是中医里的补阳药、壮阳药,比如魏晋时期就有的“五石散”也被视为“春药”、壮阳药的一种,里面用到了硫黄。硫黄是大热的温阳药,只用在阳气极度虚弱者身上,比如严重阳虚导致便秘时服用的“半硫丸”,用半夏和炮制过的硫黄配伍,治疗连排便功能都几乎丧失的人。

第2页 :2.什么是最伤阳气的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曾经写到,把硫黄埋在花下,那些要等到春天才开放的花,会在寒冷的冬季提前开放。就是因为硫黄太热,无论对早夭的人,还是早开的花,都是一种缺少善意的催化,由此也清楚地提醒人们:过度的补阳、壮阳不是好事,是会消耗精力甚至会缩短寿命的。那么,中医说的阳气到底是什么?打个比喻,人的生命就是一根燃烧的蜡烛,蜡烛上的火苗是阳,下面的蜡烛是阴。如果这个火苗熄灭了,就算蜡烛再长再粗,也没有价值了。这也就是生与死的区别,后者即便身体依旧五脏俱全,但火灭了,阳气尽了,也就没了生机。

如果蜡烛上的火苗烧得太旺、太快,底下的蜡烛很快被烧完了,这个生命虽然灿烂,看似茁壮,但是短暂,不能持久,服食壮阳药而早死的人就是这样。

这个规律早就被我们的先人观察到了,以至于民间有“破罐熬好罐”的说法,意思是,身体虚弱的人有时反比身体好的人活得长,特别是那些身体“特别好”的人。因为虚弱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命的火苗烧得不够旺的结果,恰恰是这个结果,节约了他们的阳气。

因此,要想让生命之火燃烧得长久,就要爱惜这个火苗,既不能熄灭,又不能过旺,甚至要珍惜着、节省着用,因为它不仅是身体的火力,更是生命的活力。所以,中医对阳气有极高的评价:“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真阳,就是我们常说的阳气。

自然界的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所以太阳是“天之大宝”,人体的生命维持靠阳气,阳气就像自然界的太阳一样重要,是“人之大宝”。没有太阳之后世界的样子,和没有阳气之后人体的样子是一样的,就是没有了生机,没有了暖意,意味着死亡。

活人与死人的区别,不是结构上的,不是外形上的,而是功能的有无、能量的有无。功能和能量加在一起,就是中医所说的阳气,失去了这份阳气,即便结构再完整、外形再完美,也是冰冷的死人。

所以,我们的整个生命过程,其实都是阳气从无到有再到无、从弱到强再到弱的循环,而维护生命、治病养生的过程,不管用什么办法,其实都是保护阳气、使之能温暖全身的过程。

汉代的张仲景被称为中医“医圣”,他写的《伤寒论》,全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第一部临床经典,迄今仍是中医依照的理论准绳。这本书中涉及的病种不只是受寒引起的,而是全科的,所以才叫“杂病”。之所以之前还冠以“伤寒”,因为寒是直接伤阳气的,阳气受损后人会生各种病,甚至会死亡。医圣强调“伤寒”,其实就是强调保护阳气,而保护阳气也贯穿在中医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和调养之中。无论是阳气于生命,还是保护阳气于中医,都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

2.什么是最伤阳气的

既然阳气如此重要,什么是最伤阳气的?首先,就如《伤寒论》的名字一样,受凉本身是直接伤阳气的,衣、食、住、行,甚至用药等各个方面的大意都会导致受凉。据我观察,现代人最常见的伤阳原因有三点:一是对身体的保暖不足,二是饮食的寒凉,三是负面的情绪。

人活着,就要有热量,遇到低温时,为了保持身体的正常热量,身体会动用全部功能以便多产生热,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和对抗寒冷。这个加班产能、加倍提供热量的过程就是身体功能消耗的过程,久而久之,人就要被耗虚了。好比一根蜡烛的火苗,总是被风刮得忽暗忽明,它只能加劲儿燃烧,以保证火苗不灭。这样一来,蜡烛消耗得就快,遇到大风、寒流,可能真的就灭了。

饮食的寒凉和药物的寒凉会伤阳气。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必须达到体温的温度才开始被消化,否则生物酶是不会工作的。如果是寒冷的食物,身体就要多做功来把食物焐热,和抵御寒冷一样,长此以往就是对阳气的消耗。

不仅是食物,中医对性质苦寒的药物的使用向来十分慎重,甚至有“阴寒之邪直折阳气”之说。那些被大家用来去火的药物,比如黄连、黄芩、黄檗等,都不是可以久服之物。除了这种对阳气的直接攻击,还有一种对阳气的消耗,几乎是隐形的,就是人为地过度拨亮火苗,人为地加快蜡烛的消耗,这样的人会处于亢奋之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火”。

什么会导致“上火”呢?饮食不当会导致上火,想得太多、心思过重也会导致上火。这一点,我之前在《不上火的生活》(后改版为《不上火的好生活》)一书中讲到过。饮食不当导致的上火,最典型的就是糖尿病,这也是现代社会的第一大高发病。

之所以说糖尿病与饮食不当有一定的关系,是因为吃进去的热量超过了消耗的热量,这些多出来的热量就会化火。在初期,一般是“胃火”,人会特别想喝水,甚至要喝冷水,如果不控制,继续发展,就开始消耗身体了。这个时候,人多会变瘦、怕热、烦躁,总之一派亢奋征象。中医辨证多属于阴虚,就是蜡烛的体量开始减少了,因为火苗过旺,蜡烛被烧短了、烧细了。如果任其发展,最后会导致肾病甚至尿毒症,到了这个阶段,就要出现严重的阳虚了,怕冷,虚弱,衰竭,身体不再温暖…………整个走向,就是从火苗过旺,到加速蜡烛损耗,直到蜡烛提前烧完,火苗熄灭的路径。

不仅糖尿病,现代人的疾病多和饮食有关,饮食不当是很多疾病的诱因之一。

曾有一项实验,对大鼠从幼年开始减少其食量的46%,结果发现,限饲组雄鼠的预期寿命约增加25%,限饲组雌鼠的预期寿命约增加39%。实验进行至1000天时,不限饲组的雄鼠已无一存活,而限饲组的雄鼠有50%还活着;实验进行至1200天时,不限饲组的雌鼠已全部死亡,而限饲组的雌鼠尚存73%。

另一个最伤阳气的因素是情绪、情感的暗耗。通俗来讲,就是想得太多、心思太重,而且这样的情感多是负面的,思虑过多会让整个人显得阴郁、消极甚至冰冷。这一点,在历代医家的典籍中都有过记载。

大家熟悉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心血暗耗。按照中医理论,思虑过度是伤脾的,脾虚之后气血生化就失去了源泉,逐渐导致气血虚、阴虚,直至阳虚、阳气绝。好比蜡烛,白天亮着,到了晚上熄灭,这样就能节约能源。如果它除了白天亮,晚上也微微地燃着火苗,虽然亮度很小,几乎没有照明、温暖的效果,但是在一点点地、不知不觉中消耗蜡烛。

那些心思重的人,肯定睡眠也不好,终日处于忧伤、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中,就像这种蜡烛一样,生命不断被暗耗。如果从西医学上讲,这种负面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大脑皮质的功能,大脑皮质是要监管全身功能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是受此影响最迅速的,后果也最严重。

文学作品中经常会描写这种心血暗耗的人,这种人多是女性或文弱书生。如果是女性,肯定有月经紊乱的问题,比如《红楼梦》里的秦可卿和王熙凤,都是心重、烦心事多的人,秦可卿是停经,王熙凤是崩漏;如果是男性,一般都是感染上当时的传染病,比如肺结核。不仅如此,这些人无论男女都不会是胖子,消瘦羸弱是他们的共有体态,因为消化系统对情绪的反应是最敏感的,暗耗影响到了吸收能力。

上述这些伤阳因素,无论是直接的受凉、饮冷,还是极具隐蔽性的过食、过思、不阳光的心态,都是分散在每天的生活细节中的,因此不容易被意识到、被重视,也正因如此,它们对阳气的损伤是逐渐加大的,也是巨大的,甚至不能靠现代医疗来扭转。这个时候,人们会转过头来找中医,不单是因为中医能调整体质,更重要的是,中医其实是每个中国人都会选择的健康生活方式。

3.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

有个37年前的病例,当初的主治医生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是7月的一个下午,南方一家县医院的急诊科实习医生,接待了一个从农村来看病的小伙子。在查看了小伙子的白细胞检查单后,这位实习医生初步判断小伙子患的是白血病,于是告诉他:“你需要住院治疗。”这个骑自行车来看病的小伙子并不太知道白血病的含义,但是他知道住院需要自备各种洗漱用具,于是,马上骑车回到离县城15千米远的家里,拿了住院用的被褥和暖水瓶,再骑到医院,一天之中他来回一共骑了45千米。明确了白血病的诊断之后,住院第二天,小伙子就开始接受大剂量化疗,但是,刚刚化疗到第四天晚上,小伙子就去世了…………

今天,这位当初的实习医生已经是位全国著名的医学专家,每次提到这件事,他都心痛不已。因为无论是医学,还是当初身为医生的自己,几乎都没有帮到这个小伙子,他甚至想,如果当时小伙子不来住院、不化疗,也许…………

2014年5月,在一向中规中矩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的开幕式上,一向低调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给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我在韩启德院士还在北京医科大学做院长时见过他,一个实力派的谦谦君子,到他给出这个结论时为止,他一直是国际病理学的泰斗级人物。给出他自己从事的医疗行业一个这么低得惊人的评价,韩先生肯定不是为了夺人眼球、引人关注,那只不过是他多年从医之后的结论和感受而已。

人们很早就发现,那些被切除了胰岛的狗,即便其他器官都正常,也会在两周内死亡,而糖尿病就是胰岛功能降低乃至丧失的结果,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发现了胰岛素。那是1921年,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的两个年轻人完成了生理学史上一项划时代的重大发现:两人提取到了可以用来治愈糖尿病的胰岛素。他们因此荣膺了两年后的诺贝尔医学奖。

应该说,再没有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不仅清楚地找到了症结,而且如此给力地弥补了导致症结的直接不足。和其他降糖药相比,胰岛素没有任何副作用,因为它是身体里本身就有的,也因此,胰岛素的使用可以不像其他降糖药那么顾及副作用和依赖性。医生甚至可以踏踏实实地告诉患者:“用吧,上不封顶…………”意思就是不限量,多用也不会带来问题。

但是,直到今天,糖尿病依旧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大高发病,它为冠心病、脑中风、癌症等疾病提供着基础。在医学上,即便得了不疼不痒的糖尿病也被称为冠心病的“等危症”,意思是,从你被诊断是糖尿病的那天起,医生就可以视同你已经得了冠心病,因为很少有糖尿病患者最终能逃脱患上冠心病这个命运。

既然糖尿病这个“万恶之源”已经找到了胰岛素这么好的治疗办法,为什么还是没能被控制住?原因只有一个,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是由生活细节决定的。虽然有了胰岛素,但如果吃得过多,运动过少,生活方式不改变,体重还会增加,仍旧可以诱发和加重糖尿病。

也就是说,人类难以改变的生活方式最终还是赢过了医学的重大发现,这不仅为韩院士无奈的结论提供着证据,也让人不得不承认一个被念叨了几百年的老理儿:“治得了病,救不了命。”回到韩院士前面的结论,在8%的医疗效果之外,真的对健康起决定性作用的那92%,是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等非医学因素,这些就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第3页 :4.“治得了病,救不了命”是个铁的事实

4.“治得了病,救不了命”是个铁的事实

“治得了病,救不了命”是句说了几代人的老话,惋惜的是那些最终没能被医学拯救的生命。其实,在“治得了病”前面还应该有“即使”这两个字,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时代,即便医学再发达,人们也还会死于疾病,因为决定疾病转归的不只是医学,也不只是身体条件,还有心理、性格,后者决定你的命。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之前因为慢性肝病出现了肝硬化,按理说,发现肝硬化时,他的肝脏功能还可以,还处在可以逆转的“代偿期”,他的经济状况也很好,对于肝硬化这种富贵病尚可维持治疗。如果他能一直按医嘱休养,多活几年甚至十几年没问题,但他还是很快就离世了。

熟悉他的人都说,他的死是命定的,所谓“命”其实就是性格、个性,性格、个性是很难改变的,所以人们才会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特别好强,有很好的摄影技术,视摄影如命,身体稍微好点就要出去拍摄。摄影向来是非常耗体力的,在所有职业中,摄影师几乎是最短寿的一类,特别是从事风光摄影的人,一是因为他们的工作环境危险,会遇到不测,另一个原因就是摄影太累,对身体的消耗巨大。肝病是所有慢性病中最需要休息的,因为只要活动,肝脏就要工作。医生甚至嘱咐慢性肝病患者平时多躺,躺的时候脚抬高,这样就等于给肝脏回输血。翻山越岭拍风光的人,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不断的劳累加重了肝病,这个很有才华的摄影师的生命终止在五十几岁。他的死让给他看过病的医生惋惜,因为像他那种身体状态,又维持了十年的大有人在,他们的病是相同的,治疗方法也是相同的,而且他比其他人无论是身体还是经济条件都要好,但结局却不同,为什么?性格使然,命中注定。说得残酷点,就算躲过了一次病害,如果他秉性依旧,还会被另外的疾病命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所以才会说“治得了病,救不了命”,这个结论是在无奈时才下的。

我们总说“性格决定命运”,在这个因果关系中,是有个大致路径的:性格决定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世界观、价值观,后者会渗透到每个生活细节中,包括吃什么饭,怎么吃饭,在什么心情下吃饭,以什么速度吃饭;做什么事,怎么做事,以什么速度、什么方式做事…………以此类推到衣食住行的每个细节,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不那么做,归根结底都是性格决定的。细节决定健康,我们的身体往往是被错误的、消耗性的细节一点点伤到的。

我们靠吃药打针治病的时候,无论哪种药物进入体内,都会有浓度的变化,只有保持在一定浓度,药物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现在好一点的药物可以制成“缓释”的,一点点地在体内崩解,为的就是尽可能地保证体内药物浓度的稳定。即便如此,一般一天或几天也就代谢干净了,药效也会从高到低,乃至消失。而生活方式每时每刻都在参与生活,影响生活,别看它微小,甚至不值一提,累积起来效果却是惊人的,它的细碎不过是在以化整为零的形式影响生命而已。

5.每天多吃一个饺子,一年就会胖出六斤

我认识一个患者,60多岁,因为年轻时抽烟很凶,后来得了支气管炎,由此演变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这是眼下中国人高发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类似过去的“老慢支”的后期,这种人每次感冒都会加重,甚至会因此急性衰竭乃至死亡。

这个患者就经历过几次,而且多是在冬天,因为受凉而感冒,又因为感冒而旧病复发。为此,他变得特别怕冷,不敢外出,在家里也捂得厚厚的,结果因为过度保温,免疫力更低,稍微开下窗户都能让他大病一场。医生建议他在避免感冒的同时还要锻炼,特别是耐寒训练。于是,他想出了个办法。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把白天穿的棉毛衫裤换成睡衣,之前因为怕着凉,这个程序都免了,每天脱了棉毛衫裤就赶紧钻进被子里。

听了医生的建议,他决定试试,每天睡前把棉毛衫裤换成睡衣裤。一开始只换睡裤,一周后发现自己没因此冻感冒,于是增加到换睡衣,以前是天气好、室温足够高的时候才换,后来变成室温不高的时候也坚持换,他就在每天换睡衣裤的空当中一点点增加对寒冷的接触,这看似是个简单的程序,但他认真地坚持了下来,结果,那个冬天他居然没感冒。

第二年,他开始用冷水洗手,逐渐变成用冷水洗脸…………随着这个习惯的养成,每年冬天他感冒的次数明显减少,而且即便是感冒,程度也很轻,至少不会引起旧病复发。他的这个经验让他的主治医生很吃惊,医生也没想到,坚持能有如此的力量。医生向其他容易感冒又怕感冒的患者推广,也屡屡生效。

一个简单的耐寒训练,在很多人身上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一定要说它的神奇之处,就是每天的坚持。在这种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身体的免疫功能逐渐强大起来,成了抵御疾病的有力屏障。与这个例子相对应的是减肥的例子。

很多人总是减肥不成功,又找不到不成功的理由,没觉得比别人多吃什么,却还是总胖,为什么?其实,“物质不灭”的真理放在减肥这件事情上,更是绝对的铁律。

总是胖的人,一定要认真计算一下每天真正的热量摄入,他们很可能就是在不知不觉中长的肉。有人做了统计研究:十一粒花生米,一片多苏打饼干,半个饺子,八个开心果,如果每天你只是多吃其中一种,比如今天多吃一片多苏打饼干,明天多吃半个饺子,连续一年下来,假设你的运动量维持在原有水平上,就可以因此净增体重三斤。

三斤的体重看似不多,但是,每天一片多苏打饼干也不多呀,如果你再放松一点,每天多吃三片多,一年下来就会长九斤,这个分量就明显了。如果你身高一米六,所有人都会觉得你明显发胖了,问你的时候,估计你不会觉得每天多吃那三片苏打饼干是个值得在意的增肥细节。

有句话人们总念叨:“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就是力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都是由小组成的,大分散在每个小的细节中,抓住了细节就抓住了主干,特别是健康这件事。

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一个婴儿由狼带大,他虽然是人,但却显现出狼的特质。按说,基因是非常顽强的,要想改变一个基因,要经过几代生命周期。但是,从小由狼带大的孩子和狼很像,就是因为狼的生活方式重新塑造了他,这种塑造是在每天一点一滴中完成的,积攒起来,力量大得惊人。

有句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其实,这个形容只对了一半,“抽丝”的那半句是对的,因为从生病到康复的过程,是需要器官组织功能的逐渐恢复的。其实,病来的时候也不是如山倒那么迅速,之前都有个类似抽丝一样逐渐演化的过程。比如癌症,癌细胞长成明显的癌,有时候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这十几年间,长多大、长不长都和每天的生活细节有关。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裕民教授是著名的中医肿瘤专家,他见过很多后悔莫及的癌症患者。其中有一个是很成功的收藏家,一辈子喜欢喝酒应酬,日夜颠倒,最后得了癌症。得了癌症之后,他开始回忆自己这一辈子,他算出来,患癌症前他一共喝了4万瓶啤酒、4万杯咖啡,吃了3650顿洋快餐,后来发现小便有问题,去医院检查,发现是膀胱癌晚期。

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已经发现,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起因主要是生活方式,基因因素不超过10%,生活方式因素占70%到80%。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才提出,发展中国家民众若改变生活方式,可控制60%到80%的慢性病。

6.古代的长寿者做了什么

其实,所有的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在走向死亡、接近死亡,只不过这个接近的时间有长有短,长短不同,命运也就不同。

《黄帝内经》里这样说过,“上古之人”是可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所谓“天年”,就是人的正常自然寿命,百岁应该也不是个虚数,很显然,在古代,肯定是有人活到了这个年岁的,作为中医“宪法”的《黄帝内经》才会记录在案。

古代的医疗条件可想而知,就算有中医护佑,对很多疾病,人们仍旧是束手无策的,这些长寿者做了什么能活得那么久?其实没什么神秘之处,办法也早就写在《黄帝内经》里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意思是,饮食起居和劳作都遵守自然规律,说白了,这不就是我们说滥了的规律生活吗?看似平常,但如果真能每天坚持如此,就可以出现奇迹。

换一个角度说,能坚持如此规律生活一辈子的人,一定是个自律的、宽容的人,能做到这一点的,在古代被称为“仁者”,而“仁者寿”也是古往今来的规律。他们之所以活得长,就是因为他们的好个性促使他们选择好的生活方式,好的生活方式又反过来帮助塑造他们的个性,一生都处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自然会长寿。

最近看了个消息,说北大哲学系是著名的“长寿系”,那个系里的哲学家或哲学研究者活过90岁的比例很高,而他们的生活没任何诀窍,无非是用恬淡虚无、顺其自然的哲理指导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细节。如果从中医角度看这些细节,他们都堪称无师自通的中医大师,他们肯定也不会参与到信不信中医的辩论中,这在他们可能是个伪命题,因为无论信与不信,中医都是中国人早晚会选择的生活方式,对中医的选择或归属甚至可能是生命的本能之事。

第4页 :7.中医是中国人最终都会选择的生活方式

7.中医是中国人最终都会选择的生活方式

因为记者的身份,我经常接触、采访西医专家,他们很多都是顶级人物,但他们比普通人更相信中医。这种相信,不只是哲学层面上的,不只是觉得中医的治疗思想更合乎人性,他们更体会到,中医发端于中国传统文化,最能左右和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后者,在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恢复中,是比手术和药物治疗还要重要的环节。

阜外心脑血管病医院冠心病诊治中心副主任吴永健,专门用支架治疗冠脉狭窄或堵塞的患者,他的病房和门诊永远人满为患。冠心病患者都觉得,只要找到吴永健,让他给自己做了支架,血管不堵了,人就进了“保险箱”。对此,吴永健始终不认同,他不仅反对多安支架,反对支架必须是进口的,而且强调,安支架只是冠心病治疗的开始,之后的运动、饮食干预比支架还要重要,否则,患者很快还会“二进宫”。

北京同仁医院的翟长斌医生,从近视眼手术引进中国就开始为患者做这个手术,各种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北京同仁医院都是同步的。近视眼患者大松了一口气:到最后不就是找翟医生拉一刀吗?但每次谈到近视眼治疗,翟医生始终强调的不是新技术,而是手术之后的用眼卫生习惯养成,如果不加注意,经他矫正过的视力仍旧可能下降。

这些医生虽然都有着西医的“绝技”,但谁也没举着救命大旗,大包大揽地把治愈疾病归于最新药物或最先进的手术,他们把患者康复乃至维护康复效果的希望寄托于治疗之后的生活维护,而中医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他们认同的。

人们吃中药时总会问医生有什么忌口,中医一般都是忌寒凉,忌辛辣,忌油腻。人们都觉得,这是中药需要忌,不忌这些寒凉、辛辣、油腻的东西,就会和药物打起来,起反应。其实,中医的忌口不是针对药物的,而是针对身体的,是你的疾病状态、体质状态需要忌寒凉、油腻。比如你是个阳虚的人,医生给你开了黄芪、干姜驱寒,你一边吃着药,一边继续喝冰水、吃冰激凌,效果肯定不好。这些冰水、冰激凌其实是不会和黄芪、干姜犯冲的,之所以效果不好,是因为你的饮食加重了寒凉状态,温补的药物药力不及了。

也就是说,即便你到了不需要吃药的程度,这种忌口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彻底改善体质、消灭症状,才能以后也不吃药,而这个忌口的坚持就必须融合在细碎的生活里,变成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融合久了,习惯了,也就依从了,这就是为什么说人生病是“三分治,七分养”。因为无论是药物还是手术,其实都是“健康大厦”的“敲门砖”,门敲开了之后你能走多远,就靠自己的本事了。中医所做的事情,就是在你进门之后继续引导你走正道。

我们听过很多类似的例子,有的癌症患者被诊断为癌症之后,因为没钱或其他原因,自动离开医院,不开刀也不吃药,回家静候,结果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于是人们说这是“自愈”。在这个“自愈”的过程中,患者虽然不吃药,但大多会找个安静的地方,能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吃新鲜食物,放下生病前放不下的事情和心事,还可能会漫步田野山川…………如果说这种人的起死回生是远离医药之后的“自愈”,不如说是接近了中医之后的康复,只不过此时的中医养生方式已经化作了他的生活方式,而“恬淡虚无,病安从来”这种观念,贯穿在中医诊疗的始终,甚至比一位名医的一个名方更有价值。

有一部美国电影叫《晃动摇篮的手》,大意是讲一个照看孩子的保姆最终颠覆了一个家庭。一个看似每天围着餐桌、婴儿床转,对大局无足轻重的人,却可以改变生活的根基,就是因为生活的细节和琐碎是最能有效改变生活品质乃至健康品质的,而很多疾病的罹患其实都来自生活细节,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导致的。只可惜,这种对中医的回归,或者说从不信到信,往往都要等上了年纪,自己患病或看到别人的生命悲剧之后才会醒悟。而那些始终宣称不信中医的人,要么是错误地给中医定了位,要么是错误地给医学定了位。

其实,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托付给任何一门单纯的技术,都是单薄而危险的,不管这门技术是最先进的手术,还是最传统的针灸,都是健康的“身外之物”。它们都不可能像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样,可以携带终生,也可以受益终生。

8.早上洗脸宜冷水,晚上洗脸宜冷热水交替(6:50a.m.)

早上是阳气刚刚强盛的时候,一定要爱惜,这是中医养生的主旨,所以,清晨的保暖很重要,这也是不推荐清晨洗澡的原因之一。但是,保温不等于不接触寒冷,不等于“密封保存”,因为适度的寒冷是锻炼免疫力的机会,在早上这个时段,用凉水洗脸正好兼顾到这一点。另外,从皮肤的清洁和护理上说,早上适合纯粹的冷水,晚上适合冷热水交替。

很多人一遇到降温就生病。为什么?就是因为温度下降之后,人体的免疫力会本能地下降,这也属于生理反射。如果你的免疫力原本就差,或者说阳气原本就弱,遇到寒冷环境大多是会生病的,最直接的就是感冒,所以,保暖也是防病最基础的手段之一。

是不是就要“恒温保存”了呢?这也是错误的。虽然这样不至于遭受免疫力下降带来的问题,但这种办法太消极了,很难说什么时候遇到寒冷,一旦遇到了,对别人来说习以为常的温度,对这个长期“恒温保存”的人来说,就是极寒的刺激,他的免疫力之前没经历过这样的温度,所以会陡然下降。这也是娇生惯养的孩子更容易生病的原因,因为他们“缺练”,特别是耐寒训练。

虽然遇寒时免疫力会下降是人体本能,但这个本能也是可以重塑的,就是让人体耐受寒冷,使原来视为寒冷的温度逐渐地变得不那么寒冷,再遇到如此温度,免疫力还可以保持在正常水平,长期如此训练,人就可以与寒冷和平相处,甚至“视寒如暖”了。这

个寒冷训练可以从点滴开始,早上的凉水洗脸就是办法之一。早上用凉水洗脸的另一个理由是,凉水洗脸可以一定程度地减少皮肤油脂的损失。很多人洗脸一定要洗到光滑为止,否则就觉得没洗干净。要达到光滑的目的,就要去油彻底,热水肯定比冷水去油效果好。

所以,晚上洗脸时最好能冷热水交替,因为白天风吹日晒了一天,不论是皮肤自然分泌的油脂,还是沉积在脸上的各种尘埃、污垢,以及化妆品中的各种化学物质,都需要彻底清洗,这也是保护皮肤的第一要务。用热水清洗之后再用冷水洗,目的是在清洁之后,再通过冷水的刺激使在热水中松弛的皮肤紧绷,等于人为地对皮肤进行按摩、拉伸,这也是符合皮肤生理的护肤办法。夜间皮肤接触的污垢很少,也少用化妆品,脸上主要是自然分泌的油脂,这对皮肤本身是一种保护,所以没必要清除得特别彻底,用冷水就已经足够了。如果有存留也不是坏事,因为皮肤会不断地分泌油脂以形成自我防护的一层膜,你洗掉了,皮肤就要再分泌,如果过分追求洗干净,其实就是在不断打破皮肤表面的自我保护和平衡。

9.护肤:你能做的只是防晒(6:50a.m.)

之所以说护肤只需要防晒,是因为除了防晒霜之外,其他护肤品不管多贵,其实大部分达不到你用它们时的心理预期。因为皮肤的这道屏障进化得实在是太完善了,人进化到现在,皮肤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严格地保护身体不被外界的异物侵袭,皮肤的最大功能是屏障而不是吸收。

我们用的护肤品,70%是水,通过乳化的过程变成了“霜”或“乳”,涂抹到皮肤上之后,你会发现很快就被吸收了,那只是其中的水分透过了角质层。事实上,人体里的水分无时无刻不是从里向外地蒸发着的,前面我们也提到过,这在医学上叫作“无感蒸发”,这个蒸发过程就要带走水分,很可能你抹的护肤品中的水分也随着这个过程而蒸发了,而非真的被吸收。如果你理解了这一点,花在护肤品上的钱就可以省很多。

不仅如此,皮肤的好坏是要靠体内的营养的。一个身体好的人,皮肤一般不会太差,除非他太不注意了,每天风吹日晒,这种人只要把防晒的功夫做足了,好身体肯定伴随好皮肤。而那些在护肤品上花销很大的人,对皮肤的保养也会更在意,生活相对优裕的人,她们的好皮肤很可能是清洁和防晒加在一起产生的效果。

所以,早上的护肤,最重要的一环其实是防晒,因为皮肤的老化最直接的原因是“光老化”,就是被光照老了。这就和其他器官频繁使用之后都会变老一样,关节的老化是因为走路或跑步太多,食管的老化是因为吃东西狼吞虎咽,吃热的、辣的太多。皮肤的功能之一是屏障和遮盖外物,接受日晒就是皮肤的工作,日晒多了就和关节走路多了,食管被辣的、热的刺激多了一样,都是会老的。

香港玉女明星周慧敏,40岁了皮肤还细嫩如少女,近距离看的时候,皮肤薄得好像透明的一般。她说她的护肤秘诀就是不晒太阳,她甚至说自己从没晒过太阳。包括很多搞美容、需要自己的面容做美容范本的女人,对阳光的防护都严格得出奇,比如从这栋楼出去走到对面的那栋,楼间距也就是50米的距离,她们都是撑伞的,不给阳光一点老化皮肤的机会。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过一张照片,是一个66岁老人的脸部特写,左右边脸的对比令人吃惊:右半边脸仍旧是60多岁的样子,左半边脸却非常苍老,皮肤严重松弛下垂,长满菱形皱纹,看起来足有80多岁。原来,这个老人是美国的一名送奶工,近30年的时间里,他每天开着卡车送奶,左边脸靠着车窗,长期日晒,于是衰老得非常快。

阳光中的紫外线,能穿透云层的有UVA、UVB两种,UVA主要破坏皮肤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使人的皮肤老化、松弛、出现皱纹,UVB的70%会被角质层组织吸收,直接作用在细胞DNA和角化细胞上,导致晒伤和晒黑。通俗来说,UVA会使皮肤老化,UVB会把人晒黑。值得注意的是,UVA是全年存在的,UVB则在冬天时相对较弱。玻璃、云层只能阻挡和吸收UVB,UVA却畅通无阻。因此,在日照不明显的阴天,甚至在室内,只要你坐在窗户边上,UVA都会使你的皮肤“光老化”,所以说,室内办公也能养出“半脸美人”。针对这种情况,防晒必须兼顾“避光”和“遮光”。所谓“避光”,就是尽量避免在紫外线强烈的时段直接暴露在太阳底下,一天内,上午10点到下午3点紫外线最强烈。“遮光”就是遮挡暴露在太阳光下的皮肤,可以用包括打伞、戴宽边帽子、涂防晒霜等方法。

第5页 :10.五早上洗澡的时尚适合你吗(6:50a.m.)

防晒霜的选择标准

1.防晒指数高=防晒时效强目前市面上的防晒霜都有SPF值,主要表明其防紫外线中UVB的时效。值得注意的是,SPF值高只代表防晒时效长,并不意味着防晒能力更佳。一般来说,如果SPF值是15,对黄种人来说这种防晒霜的时效就是15×15分钟,即225分钟。如果是早上出门,选择SPF值在15~20之间的即可,无须选SPF值更高的,因为SPF值越高越容易使皮肤过敏,还会影响皮肤呼吸肌。如果是长时间户外活动,或者到海滩、室外游泳池游泳,就要选SPF值30以上的。因为汗水和海水会冲掉防晒霜,使其防晒时效缩短,SPF值低的防晒霜不能起到足够的防晒效果。

2.最好同时具备SPF和PA值选择防晒霜不应只关注SPF值,因为SPF主要是防UVB的,对UVA效果不大。防UVA的指数是PA值,PA值同样显示的是防晒时效,一般来说一个“+”表示能防晒4小时,两个“+”表示能防晒4~7小时,三个“+”表示能防晒9~12小时。在选择防晒霜时,最好能选同时标出SPF值和PA值的产品。

3.先涂防晒霜再用护肤品需要注意的是,防晒霜涂抹后皮肤角质吸收需要一个过程,为此,要在出门前就预先涂抹,最好提前30分钟左右涂抹。很多人上班是需要化妆的,暖女人要知道护肤、化妆、防晒,一般人可能是如此顺序,其实这个顺序是不对的,因为防晒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因为需要让皮肤角质充分吸收,所以最好涂抹在第一层,之后再用化妆品,这样才能使防晒真的生效。

10.五早上洗澡的时尚适合你吗(6:50a.m.)

有个很时尚的朋友说过,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时尚的标准,是看他每天是早上起床洗澡还是晚上临睡前洗澡。如果是前者,时尚无疑。

我想了一下,好像还真是这样,早上起床之后洗澡,多是我们在西方电影里见到的情景。不只是洗澡,一边刮着络腮胡子,一边从冰箱里拿出冰牛奶,匆匆喝下去…………这种情形不仅和欧美的生活很配,也确实符合他们的体质。因为他们是吃肉长大的,像大卫那样的“肌肉男”雕塑,不仅是他们的审美图腾,多少也是他们的健康偶像。

如果用中医的理论来衡量,估计他们要比中国人阳气旺,所以也经得起清晨起床就洗澡这样“伤阳”的生活习惯。但中国人的确不适合,虽然各朝各代的中医典籍中,没有明确说出不要晨起洗澡,但阳气的盛衰早就点明了。

《黄帝内经》有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所谓“平旦”,就是太阳出现在地平线的时候,粗略地说,就是早上这个时段。这个时候正是人体的阳气初生之时,因为初生所以相对弱,也正是需要引导的时候。

早上洗澡,清洁是一个目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醒神,洗澡之后人会清醒,变得振奋,可以很快进入工作甚至拼杀状态,但这并非中医提倡的,因为这种骤然的清醒,对刚刚复苏的阳气是种粗暴的干涉,甚至会使身体变寒凉。

其实,不光是早上洗澡不提倡,中国传统也有“频繁洗澡会伤阳气”的说法。这是有道理的,并不是中国人不爱干净,而是以前的保温条件不好,洗澡之后不可能待在恒温的环境中,多多少少有受凉的问题,而受凉是对“阳气”最大的克伐。我们的先人,或者说之前的中医,是从避免受凉、尽量保暖的角度限制洗澡的。

包括“坐月子”,这样的讲究更多、更严,同样是因为怕月子中的女人受凉。在欧美,女人生孩子之后马上洗澡虽然一直是她们的常态,但肯定是洗热水澡,而且洗澡之后要彻底擦干,否则会导致受凉。

洗澡是最好的降温方式,这一点通过一个例子就可以体会到:孩子感冒发热的时候,家长第一个反应是赶快把孩子包得严严实实的去医院。这里有个错误,就是包得严严实实的,因为这么一包,体温就更高了,而孩子发热一般不会有大事,如果有大事,也不是引起发热的疾病,而是发热本身,或者是错误对付发热的办法,总之多是把体温“包”高了,孩子因此高热惊厥,就是抽风了,而这才是孩子发热时家长最先要避免的。除了不要里三层外三层地包着盖着,更加有效的降温办法就是洗澡,用比孩子体温低一度的水泡澡。比如,孩子发热39摄氏度,就用38摄氏度的水泡澡,很快体温就降下来了,因为皮肤是全身最大的散热器官,这之后再去医院也不晚。不会因为你给孩子洗了澡、孩子体温降了,引起孩子发热的原因就找不到了,这个担心没必要。

从这个洗澡退热的办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洗澡降温的力量,但是,如果不是发热的时候,每天来一场如此的降温,而且是在早上阳气初生的时候,无异于折损阳气。因为人体的各个器官,每时每刻拼命不间断地工作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产生能量,保证正常的体温。活人与死人的区别,不是结构上的,而是是否还有热量。如果不断地因为外界原因把体温降低,身体产生的负担就要加大,身体各个部分的功能就要因此加班加点,而这,则是伤阳气的更深层含义,因为中医说的“阳气”类似于身体各个系统器官功能的组合,保暖也就是节约阳气。

11.早餐中少主食,你的大脑就要饿一上午(7:00a.m.)

中国早就有早餐吃饱的讲究,因为上午是人的工作生活密度最高的时段,早餐要为此提供热量,所谓吃饱,其实就是吃够热量的通俗说法。这个“吃饱”后来被营养学家细化了,强调早餐要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具体来讲就是有粮食、有鸡蛋牛奶、有蔬菜水果,这里哪个最重要?如果是过去,人们肯定主要是吃馒头、粥、大饼、油条之类的,现在讲究了,变成了喝牛奶、吃鸡蛋。

事实上,不管生活好到什么份儿上,馒头和粥都是早餐最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中国人,因为粮食的吸收是最节能、最迅速的,属于身体的“清洁能源”,特别是大脑的功能,非粮食不能提供。人一旦生病,或者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正常饮食,就需要输液,这个时候,葡萄糖肯定是最先输进去的,因为葡萄糖能快速给身体供能。人没有能量保证就要死亡,所以能量是最基础的生命保证,特别是大脑,一刻也不能缺少能量,否则脑细胞就会因为缺氧而受伤甚至死亡,而这又是不能修复的。

葡萄糖是小分子物质,在血液循环中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而且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也就是人可以正常呼吸的情况下,葡萄糖转化为能量时的代谢产物,只是水和二氧化碳。水是身体必需的,二氧化碳可以随时呼到体外,两种都是无害的,所以对大脑来说,葡萄糖是一种能迅速提供能量而且没有有害残留的“清洁能源”,而葡萄糖的主要来源就是我们平时吃的主食和糖,我们统称为碳水化合物。

除了葡萄糖,身体必需的另外两种营养物质分别是蛋白质和脂肪,它们来自鱼肉蛋奶和各种油脂,但是,它们不仅分子大,不易进入脑组织,而且它们被吸收之后,要先转化成葡萄糖,之后再给身体供能。这就多出一个环节,垃圾产生的就要多。对于大脑这种精密器官来说,保持各部位的洁净是至关重要的,它也是以这个标准来挑选给自己供能的食物来源的。因此,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葡萄糖就成了大脑能量的唯一来源,中国人将粮食设定为主食的习惯正符合身体的这个规律。

所以,一个需要用脑的人,无论成人还是孩子,早餐是不能缺少主食的。相比来说,一碗稀饭和一个鸡蛋,比一杯牛奶和一个鸡蛋更利于大脑的能量供应,身体为消化前者所耗的能量比后者要低,特别是中国人的消化能力不及欧美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一人一天需要吃够250~400克粮食(最好由谷薯类、杂豆类组成),就是这个道理。从能量代谢的角度讲,食物吃进去之后产生能量,但食物吸收的过程本身也是需要能量的。和糖、淀粉比起来,蛋白质吸收时的耗能要多很多,占蛋白质提供能量的30%。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是从牛奶、鸡蛋中获取能量,其中的三分之一是不可能落在身体里的,在消化过程中就被用掉了,之所以我们感觉肉类等动物性食物不好消化,就是消化吸收的时候成本高。经过一夜的消化,早餐时间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已经嗷嗷待哺,这个时候进食淀粉、糖类,显然是最速效的。

很多人说,身体里那么多脂肪,人那么胖,就算饿一顿,就算这顿没吃粮食,难不成脂肪就不能转化为能量了?可以,当葡萄糖吃得不够的时候,才轮到脂肪、蛋白质转化为能量给身体供能,这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这个获取能量的过程成本是很高的,就像冬天买不到燃料时,为了取暖,不得不把自己家里的红木家具烧了一样。就算你家里有钱,烧得起红木家具,红木家具虽然耐烧,可远比普通柴草点燃的时间要长,这就意味着在它没被点燃的时间里,你的身体,特别是大脑始终要处于饥饿之中,这势必影响身体和大脑的功能。

所以,也许你的早餐吃得很好,价格不菲,鸡蛋、牛奶、培根、豆浆的什么都有,并因此少吃了粮食,虽然过了馋瘾,但是,接下来的一个上午,你的大脑是在饥饿中度过的,等于饿了一上午。

12. 穿衣铁律:“春捂秋冻”+“上薄下厚” (8:00a.m.)

中国民间有“春捂秋冻”的说法,正好和人们初春时想急切地脱掉累赘的冬装、立秋后不愿意穿秋裤相对立。初春和立秋正是疾病多发期,如果再赶上乍暖还寒的倒春寒、秋天提前到来的寒流,小则感冒发热,大则心脑血管疾病,都会在此时发生,所以才有了“春捂秋冻”这个经验之谈。

之所以要“春捂”,是因为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中产生热量与散发热量的调节,和冬季的气温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季节交替时,天气变化无常,这个时候如果过早减衣,一旦气温发生变化,就会难以适应,身体的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导致病菌乘虚侵入体内。感冒是最先出现的,心肌炎、肾炎、鼻窦炎等也会随之发生。

从中医角度讲,春天天气转暖,毛孔就要张开了,这在中医来讲属于卫外之气的一部分。和冬天相比,这个时候皮肤开合不像冬天那样紧,这样也便于阳气的生发。之所以不要急着减衣,是要通过捂,给皮肤一个温暖的提示,催促它和外界温度“同呼吸”。

至于秋冻,道理与此类似,也是通过适度的寒冷刺激,赶在冬天到来之前提示身体:降温了,要尽快关闭毛孔,建立起抵御严寒的“屏风”,也就是提高免疫力。所以,“春捂秋冻”可以看成通过穿衣这个生活的细节,帮助身体在季节交换、温度变化时主动地适应自然,看似穿衣之术,实则养生之道。

那么,要捂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呢?研究表明,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尤其需要“春捂”。一般来说,气温到15摄氏度,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摄氏度以上并持续一周左右,就可以不捂了。如果是老年人,则需要捂的时间再长些,并要随时加减衣服。

在这个大原则下,还有些局部问题要处理:一个是头不要捂,脖子要捂,另一个则是要“上薄下厚”。头部虽然只占身体重量的10%,但它的散热占全身散热的40%,这也是为什么过去有“贵人不顶重发”的说法。因为过长、过厚的头发,会影响头部的正常散热,甚至会因此“上火”。虽然这更多是种身体的感觉,但至少说明,头部是不怕冷的。因为在中医里面,头为“诸阳之汇”,身体的阳经都要汇集到头部,头部是阳气聚集之处,因此不怕冷,所以不用戴过厚的帽子,否则很容易捂出一头大汗。

但是脖子不一样,前面我说过,脖子后面有三个受风的要穴,身体感受到的风寒很多都是从这些部位进入的。急性的可以引起感冒发热,慢性的则会导致颈椎病。即便是夏天,如果久处空调房间,同时颈部后面正对着空调,引起的问题不仅仅是颈椎病,很多人会产生神经性头疼、后背疼、肩膀疼,而且经久不愈,这也多是颈部受凉引起的。受凉后,颈部的肌肉痉挛,与之相关的部位就会被牵扯而疼痛。所以,冬天,围巾比帽子重要。即便是夏天,在室内也要准备一个披肩类的东西,就是为了保护颈部不受空调的危害,起到局部保暖的效果。

至于“上薄下厚”,是针对和心脏距离远的下肢而言的。

下肢与心脏距离远,这里的血液供应就不及上身,特别是这个人如果不喜欢运动,心脏的功能从来没被充分开发,他的下肢肯定经常是冷的,他也会告诉你,“腰以下常年不温”“双脚一个冬天都没暖和过”。这种人,单靠“下厚”都未必管用,还要针对下肢发冷的问题治疗。对于这种症状的治疗,一般都用补肾阳的药物,比如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

这些药物都用到了附子,附子是中药里的温阳药之首,用于治疗阳气虚损严重。因为阳虚整个身体热量不足,特别怕冷的人,用它给身体加热。附子的提取物还用在心脏功能衰竭时给虚弱的心脏助力,对于这种下肢不温的人,也可通过附子来增加心脏功能,加强对下肢这种远端组织的供血。

这些药物的性质都很热,如果不是阳气不足的人,或者是阳虚程度不严重的人,吃了就会上火。但对一个冬天都暖和不过来的人来说,必须用这种别人吃了会流鼻血、长口疮、大便干的药物,才能使他们暖和过来。阳气如此虚弱的人,在穿衣的时候怎么能再不保温呢?

翻遍中医古籍,“温”这个词会时常出现,而中医的养生体现的也是一个“温”字。具体到穿衣,就是保温,因为只有保温,身体才能节约下来那些用于御寒、在寒冷环境中保持体温的能量,各个器官才能减少劳作,不至于被耗竭。因此,保温是中医对身体最节能的保养方式,保温就是保护阳气。

第6页 :13. 腹部保暖是女人的穿衣底线(8:00a.m.)

13. 腹部保暖是女人的穿衣底线(8:00a.m.)

过去,天气热又没空调的时候,中国的小孩子就算不穿衣服、图凉快,大人也要用“肚兜儿”把孩子的肚子保护起来。中国人向来重视腹部保暖,因为腹部是全身最容易被寒邪击中的部位。

我们的腹部比背部要柔软、薄弱得多。中医讲,“腹部为阴,背部为阳”,但在属于阴的腹部中,肚子,也就是现在“露脐装”强调要露出的那块地方,又是“阴中之阴”,也就是全身最怕受凉、最需要保暖的地方。

不管这人多胖,肚子那里一定是全身温度最低的,手摸上去总是凉凉的,因为人必须通过脂肪的隔离避免腹腔过多散热。内脏要想工作、消化食物,再使营养吸收进入血液,必须有热量维持,而且必须保持到一定温度,一旦温度低于36摄氏度,那些能消化食物的生物酶就“罢工”了,所以,身体非常清楚:再冷不能冷肚子!脂肪长在那里,就是给非露不可的主人准备的。

过去经济不发达,没有冰箱、冰柜的时候,夏天卖冰棍儿的车上,都盖个厚棉被,冰棍儿躲在厚棉被里就不会化了。肚子上的脂肪就类似棉被的效果,里面越寒,棉被越得厚。但凡是肚子上脂肪厚的人,没几个是身体特壮实的,他们虚胖的多,火力不足的多,否则也就不必要积攒那么厚的脂肪了。中国人穿衣不能露肚子的规矩,原理就在这里。

中医有个经验之谈:“瘦人多阴虚,胖人多阳虚。”这里说的胖子就是那种白胖白胖的、肌肉松弛、脂肪多的体形,这个体形是典型的阳虚体形,过多的脂肪是阳虚者为了御寒、为了减少已经不多的热量丧失而积聚起来的。阴虚的人之所以瘦,因为阴虚是火多了、水少了,这种情况下,热量相对过剩,即便是亢奋的虚热,身体也会本能地将它散出去。而瘦体形的人体表面积大,便于散热,和阳虚的人胖一样,阴虚的人瘦,也是身体自我协调的结果。

女性更应该注重腹部的保护,因为腹部后面就是盆腔。盆腔的血管很多,管壁很细,原本血液到这里就要减速,如果再受凉,血有“遇寒则凝”的特点,盆腔瘀血就可能形成。这种常规检查发现不了的病症,也称“盆腔瘀血综合征”,是很多女性站久了就腰酸肚子坠、痛经、疲劳的主因。血液运行不畅,盆腔中的器官因为供血不足而影响到了功能。

14. 几种可以一辈子都不吃的零食(10:00a.m.)

零食的作用无非两个,一是补充主食中欠缺的营养,二是果腹,减少饥饿感,如此也能控制一天的热量摄入。早上或上午吃坚果达到的是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是人们必须达到的目的,因为控制热量是最重要的养生。能起到这样效果的零食,不仅可以在饥饿时吃,还适合在下午或晚上吃,说白了,这种零食最好体积大、热量低,用它们来糊弄糊弄咕咕叫的肚子。

如果按照食物营养的优缺点分,有的食物最好一年才吃一次,比如胆固醇含量很高的猪脑、肥肠、鱿鱼;有的最好一辈子都不吃,比如除了热量和添加剂再无其他价值的可乐、奶茶、果冻,这三者是很常见的零食,广告的出镜率也是最高的,其实这些都是最没有营养的垃圾食物,它们以高热量、低营养的代价,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

可乐之好,更多的是它的社会价值。有研究者认为,这种廉价的饮料扯平了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差距,但是,从营养价值上看,可乐是只具备热量的碳酸饮料,几乎可以说一无是处。

除了白开水和茶水,任何食物都有高低不同的热量。在热量摄入过度、减少热量已经成了健康第一要务的现在,既然同样有热量,最好选择除了热量之外还含有其他营养的食物,比如含有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毕竟这些是生命的必需品,为此付出点代价还值,但可乐中却没有任何一种。

其次是奶茶,除了和可乐一样,主要含有热量之外,之所以有奶香,主要是因为奶茶含有反式脂肪,就是和咖啡伴侣一样的植物奶末。虽然这不是有毒食物,但如果多用,对血管的伤害远在动物脂肪之上。奶茶说到底是一种既无奶又无茶的调味饮料,既无奶所含的蛋白质,又无茶的无热量优点,既不如奶,也不如茶。

再有就是果冻。果冻中的“果”,早就失去了水果的价值,水果中含有的维生素C早就在加工过程中损失殆尽。果冻中还含有糖和明胶,糖是增肥的又一祸患,明胶则是一种很难保证“出身”的添加剂。

可乐、奶茶和果冻,其实都是经济发达后,人们不知不觉加在生活中的零食,这本身就背离了食物的最根本意义:摄食就是为了饱腹、摄取营养,过嘴瘾常常隐藏着健康的隐患。薯条也是一种不利于健康的零食,之所以把它提出来,是因为我国宣布土豆将进入主食行列,这就意味着用土豆做原料的各种食物会增加。为了避免这成为嗜食薯条者放纵的理由,下面几点我必须讲清楚。

薯条之所以不好,有两个原因。

首先,薯条是煎炸出来的,一煎炸,就出现了一种可以致癌的物质:丙烯酰胺。除了致癌,动物实验结果还显示,长期低剂量接触丙烯酰胺的人会出现嗜睡、情绪和记忆改变、幻觉和震颤等症状,并伴随末梢神经病。而油炸薯片、薯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可以高出谷类油炸食品四倍。

其次,薯条含有的热量过剩。现在很多厂家使用了“非油炸”的薯条制作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宣传要点。但是,必须说明的是,“非油炸”不等于健康,不等于低热量,因为吃起来香酥的薯条、薯片,就算未经油炸,没有丙烯酰胺的问题,制作过程中油的添加也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就没有人们期待的香酥口感。就像我们自己在家做的各种饼,无论是北方的油酥火烧,还是南方的葱油饼,要想好吃,必须油多。所以,就算没有了丙烯酰胺的问题,薯条、薯片的热量过剩仍旧是大问题。

如果真的用土豆做零食,最好的办法就是简单地蒸熟,略加调味,作为主食的替代品。这样做的土豆有很好的饱腹感,可以减少米饭、馒头的摄入量,又因为没有煎炸和油脂的添加,总量上能减少热量的摄入。

15. 一顿合格午餐的四大标准(12:00a.m.)

美国《吃好》杂志刊出了好午餐的四大黄金标准。

好午餐的第一大黄金标准:优质蛋白质必选

午餐如果能保证一定的蛋白质,可以保持整个下午精力充沛,也是一天营养的主要摄取机会。更重要的是,等量的蛋白质比等量的碳水化合物维持饱腹感的时间更长。通俗地讲,就是吃蛋白质比吃粮食类食物更禁饿,不至于到了下午因为饿得难耐又吃进不少零食。从这个角度讲,含有蛋白质的午餐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增重的可能。上到鸡鸭鱼肉,下到鸡蛋、豆腐都属于优质蛋白质,午餐中保证其一并不难。

好午餐的第二大黄金标准:不能没有粮食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因为中国是农耕民族,筷子更便于夹起食物中占多数的谷物和蔬菜,欧洲人惯用的刀叉显然是对付肉食的。这种区别与其说是生活环境造就的饮食习惯,不如说是中国人的生命智慧,因为和肉食这种高蛋白质、高脂肪含量的食物相比,粮食能最直接迅速地提供给身体必需的能量。粗粮可以是玉米面窝头,也可以是全麦面包,其中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这很重要,因为它们能为身体提供最基础的也是最主要的能量,使你吃进去的蛋白质能尽量多地用在组织器官的修复生长上,不至于因为提供热量而影响身体的复原。而且,粗粮比精制食物含有更多有益健康的纤维素、微量元素和植物营养素。

但是,有个问题值得一提,除了纤维素丰富之外,玉米面窝头的营养不及全麦面包,因为我们吃的玉米面是去掉了玉米胚芽的—玉米胚芽已经被拿走榨油了—去掉了玉米胚芽的玉米面主要就剩下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了,蛋白质是很少的。如果你还想从午餐的主食中获取蛋白质,全麦面包或糙米饭会比玉米面窝头有价值。

好午餐的第三大黄金标准:水果、蔬菜一定要有

果蔬除了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还含有大量纤维素和果胶,这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午餐也是中国人吃蔬菜最多的一餐,包括生的蔬菜。此时人体的阳气是最旺的,可以耐受生鲜蔬菜的寒凉,如果以生鲜蔬菜为主,可以减少炒菜时油脂的摄入,这是控制热量很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外就餐的人,任何一个饭馆想让自己的菜品无论味道还是卖相受欢迎,油是不可少的,因此,在外就餐如果能点个大拌菜,那是最安全的。

好午餐的第四大黄金标准:从容、享受的心情

午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摄取营养的机会,而吃一顿从容的午餐,也是一天最重要的“精神补给”。

负责消化食物的胃肠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因为它们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极高,坏的情绪、坏的心情都会最先影响到它们,所以才会用“食不甘味”来形容坏情绪对胃口的破坏。

与此同时,在吃饭时,人的副交感神经处于兴奋中,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增加消化腺分泌,使血压降低,使心跳减慢,总之是让人呈现慵懒、闲散的状态。人在此时最不容易产生敌意,因此也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好时机。

其实,能当关系“试金石”的,不仅有话题的内容,还有谈论时的那种环境和状态,最好选择诸如饭桌前、浴室里等让人放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是副交感神经兴奋、身体和精神都放弃戒备的最好时机。这个时候,你往

标签组:[健康] [养生] [中医] [水果营养] [肌肉] [阳气不足] [上火] [药物吸收] [尿失禁

上一篇惜命最好的方式,竟不是养生,惊醒无数人

下一篇女人要养生,至少要有这9个好习惯,尤其是第6个,没有的话赶紧学~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

热门阅读

0.21965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