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三要”话养生

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 > 正文 2022-02-28

发表自话题:传统中医的养生原则

腊月农历廿二 辛丑年 庚寅月 壬午日

关于立春,古籍《群芳谱》中是这样解释的:“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立春是冬春之交的标志,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因为生肖的改变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的哦。

立春以后,天渐温,寒渐退,昼渐长,夜渐短,气候逐渐由寒转温,大地由闭藏逐渐开始生发。人体也逐渐由冬藏转入春生。人体气血逐渐外向,新陈代谢逐渐加速,以供给五脏生机开始勃发的需要。冬春之交,由于天气乍暖还寒,气血运行忽急忽缓,时而偏内,时而偏外,五脏适应得有个过程,所以冬春之交是一年之中比较容易生病的阶段,尤其要注意养生。接下来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传统中医立春养生的“三要”。

一、要积极乐观,畅情养肝

《黄帝内经》有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应肝,肝为刚脏,喜条达,恶(wu,四声,厌恶)抑郁。

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晚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气,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因此,春季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二、要保护阳气,抗御病邪

俗话说“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当前全球新冠疫情肆虐,国内疫情时有反复,防疫工作不能松懈,要时刻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人群聚集,阻断病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同时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还要适当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冬至.....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黄帝内经·素问·岁露论》。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类疾病等。因此对于有旧疾慢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提到保护阳气,最关键的就是不要早早减掉厚重的冬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捂”。关于“春捂”,因为立春气温还未转暖,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对于“春捂”,建议是注意“两头”,即重点照顾好“头、足”的保暖。

三、要慎重进补,以升为宜

季节养生要遵循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冬季根据个人体质适量进补,符合冬藏的养生原则。但立春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进补量都要逐渐减少,以便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

春季阳气初生,饮食的调养除了要注意升发阳气,还要投脏腑所好,应适当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食物可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四、立春传统习俗

立春时节,交相拜贺叫“拜春”,百姓以麦、米、豆拋打春牛为“打春”,在大门上张贴春字为“讨春”,吃春饼、生萝卜为“咬春”。

据汉代崔寔《四民月令》一书记载,中国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饮食习俗,而到了明清以后,所谓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萝卜,如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

其实,古时人们吃五辛盘不仅仅是为了“取迎新之义”,同时也是了为了散发五脏之气、健身防疫。立春之际,寒尽春来,正是易患感冒的时候,用五辛来疏通脏气,发散表汗,对于预防时疫流感,具有一定的作用。而这也正是“春卷”的由来。

五、立春养生小技巧

以手摩面色如艾,以十梳头气色新

1、以手摩面:双手对搓,搓热后,由下而上(对抗重力,减少下垂和皱纹),由内向外,熨摩面部,直到面部微微发热为止。久而久之面色光彩,容颜亮泽。这个方法尤其适合女性,古语云:“行之三年,色如少艾”。少艾就是描述年轻美貌的女子。

2、十指梳头:传统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是我们人体的阳气聚集的地方。以指梳头,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利用双手十指,自然张开,呈爪型,以指代梳从前发际向后一直梳到后颈,并在头顶头侧轻轻敲打,可以加强人体经络与全身各组织器官之间的沟通,促使诸阳上升,百脉调顺,阴阳和谐,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清心醒目、开窍宁神、平肝熄风的功效。

标签组:[健康] [养生] [中医] [立春

上一篇金木水火土,五脏与六府,荟生五行粉,“和”您朝朝与暮暮!

下一篇传统养生中的清静养神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

热门阅读

0.3078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