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

首页 > 综合 > 中国历史 > 正文 2021-06-07

发表自话题:晋朝八王之乱


王室之乱,靡邦不泯。

如彼坠景,曾不可振。

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启土虽难,改物承天。



1839年1月3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

1912年1月3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临时政府组成。

1989年1月3日,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

1992年1月3日,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建交。


八王之乱——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造成西晋短命而亡的关键性事件,诸如“八王之乱”为什么会发生,又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就“八王之乱”的本质来说,它一开始不过是一场宫廷政变,其影响局限于中央政权的内部,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却演变成为大规模的屠杀战争,并最终摧毁了西晋王朝。

参加混战的“八王”都有哪些人?

“八王”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八王”同传,都列在《晋书》第59卷。《晋书》作者房玄龄等人对于西晋灭亡的原因,毫不客气的归咎于“八王”,说:“西晋之政乱朝危,虽由时主,然而煽其风,速其祸者,咎在八王,故序而论之,总为其传云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西晋政治的混乱,虽然是由当时的皇帝造成,但是“八王”的煽风点火、推波助澜,却加速了祸乱的到来,归根到底错在“八王”,所以《晋书》把他们放在一起叙述。


“八王”的血缘关系

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司马师、司马昭的四弟,晋武帝司马炎的四叔;

楚王司马玮——晋武帝司马炎第五子;

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司马师、司马昭的九弟,晋武帝司马炎的九叔;

齐王司马冏——司马攸之子(司马攸本司马昭次子,过继给司马师)、司马炎亲侄;

长沙王司马乂——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

成都王司马颖——晋武帝司马炎第十六子;

河间王司马颙——安平献王司马孚孙(司马孚为司马懿三弟)、太原王司马瓌子;

东海王司马越——司马馗(司马馗为司马懿四弟)孙、高密王司马泰次子。

“八王”之中,河间王司马颖、东海王司马越二王与晋武帝司马炎的血缘最疏,其他六王都是司马懿的直系子孙,为晋武帝的至亲,诸王之间也是或为兄弟,或为叔侄,可以说是骨肉相连。


“八王之乱”引起汹涌的移民浪潮

“八王之乱”打破了人民宁静的生活,连年不断的战争,彻底粉碎了人们安居的梦想。在求生欲望的支配下,无数人背上行囊,神色匆匆地离开了心爱的家园。“八王之乱”期间的第一拨较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最先发生在关西,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这个地区不仅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很容易出现饥荒,同时这里也是民族杂居的地方,民族隔阂、民族矛盾比较突出,很容易形成民族间的冲突和仇杀。

在“八王之乱”发生的第六个年头,已经连续几年遭遇大灾荒的关西地区,爆发了氐人齐万年领导的反政府叛乱。据历史记载,齐万年起兵以后,一次流入汉中地区的流民就有数万家之多。可是,就在他们到达汉中,惊魂未定的时候,战火很快就烧到了这里,于是这些还没来得及喘息的难民,只能连同汉中地区的新难民,再次向南迁徙,流向素有“天府”之称的成都平原,这就是史籍中所说的“由是散在益、梁,不可禁止”。这批难民在流向四川的过程中,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流民队伍,他们在到达成都平原之后,即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发生了冲突。从参与西晋统治集团的内部厮杀,到走上对抗西晋政府的道路,最终建立了一个流民政权——成国(后来又改称汉国)。

祝好朋友一代英豪九州生色,八方捷报四季呈祥!

标签组:[历史] [中国古代史] [王司马] [晋武帝] [晋朝] [八王之乱] [晋书

上一篇西晋八王之乱:一个女人引发的惨案

下一篇浅谈西晋八王之乱的始末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

热门阅读

0.6065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