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中医养生的基本法则
糖尿病最早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70年代我国糖尿病患者仅几十万,而当时欧美国家是中国的几十倍。
经过40余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如火山爆发增长了100多倍。(而美国近十年下降了50%)最新统计全国约有1.3亿,并以每年1000多万人增长,平均每天新产生2万多,每6秒就有一位患者死亡。
美国糖尿病治疗费用近20年增长36倍,糖尿病已成为最贵的病。
我国公众普遍缺乏预防控制糖尿病的意识,在糖尿病患者中,真正得到治疗的不到30%。
民以食为天,饮食富余是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之必然。社会和科技发展,脑力劳动者在不断增加,体力劳动者减少,体力劳动的强度削弱,能量消耗大幅下降,从而发生能量过剩,高血糖者大量产生,各种慢性疾病不断产生。
危矣!
让我们共同循寻祖国医学,运用中医养生疗法来制服这“甜蜜的杀手”。
———老李题记
糖尿病的起因
西医认为:有遗传因素,体内新陈代谢失调,免疫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自由基毒素,胰脏损坏,肥胖体质,微生物感染,精神因素,血糖过高等。
中医认为:先天肾之精气不足,后天饮食不节,多食肥甘厚味,烟酒过度,情志失调,焦虑发怒,使人体内火旺盛,津液干焦,造成阴虚,使人干渴,使五脏紊乱不平衡,使经络瘀阻等。
糖尿病的症状
I期:早期现象
吃得多,但体重在下降。
口干,饮水量大,尿量大。
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经常感染发炎。
视力下降,牙周炎反复发作。
受伤后,伤口难以愈合,皮肤反复疥肿。
皮肤干燥,瘙痒,多见于外阴瘙痒。
心跳加快,呼吸缓慢。
血糖正常或稍高于正常范围,饭后血糖高。
血脂偏高,伴有高血压。
阴虚,容易出虚汗,易怒。
II期:糖尿病现象
血糖血脂血压均高。
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
III期:合并症早期现象
出现血管神经及视网膜病变。
下肢血管病变。
伴有肾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
气阴两虚,络脉瘀阻。
IV期:合并症中期现象
视网膜病变。
肢体麻木,疼痛,肌肉萎缩。
肾病,膀胱炎,心脏病,高血压同时出现。
经常腹泻,阴阳两虚,络脉瘀阻。
嗜睡,抽搐,偏瘫。
V期:合并症期晚期现象
并发症严重出现。
脏器严重损害,肾衰竭,进入尿毒症期。
肢体残废。
失眠严重心律紊乱。
急性脑血管病出现心肌梗塞。
西医论述及治疗糖尿病
西医以糖与胰岛素作为糖尿病医学标的来判断治疗。
食物要成为人体的能量,需要胰脏分泌出的胰岛素来分解合成转能,才能使人体细胞吸收。
如果缺少胰岛素,血糖就会升高,为了满足人体所需的胰岛素的匹配,于是西医科研人员开发胰岛素分泌促进剂,不断地刺激胰脏分泌,用药越来越重,直到胰脏停止分泌,最终走上直接注射胰岛素之路。用人造胰岛素来弥补人体所需,让血糖指标达到合理值,确实起到一定作用,但药产生的副作用让人始料不及,因为长期服药,产生的毒素严重损害五脏器官,最终依然摆脱不了并发症的发生。
血糖
糖,是人体所必须的一种营养素,人体所需要的能量70%由糖提供,人们摄入的食物都含有糖,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称为血糖。血糖再输送到全身组织细胞供其营养,如果细胞消耗不了,会储存一部分糖到肝脏里,如果摄入太多时,多余的糖即转变为脂肪,再多的话,使尿液都含糖了。
血糖高不好,已经知道会引起各类疾病。低也不好,低了会心慌、头晕、身体乏力、肢冷,会老年痴呆,因为大脑供能仅靠血糖。
血糖高基本上有四种因素引起
饮食习惯:多食肥甘厚味食物,而且是主要原因。
胰岛素:胰岛素分泌是有限的。
情绪波动:会产生气血紊乱,内分泌失调。
睡眠:影响肝脏造血排毒。
《黄帝内经》论述糖尿病
《黄帝内经 灵枢·五变》
黄帝问于少俞曰:善病 消瘅(能吃能喝而瘦)者,何以侯之?
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黄帝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
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则多怒,柔者易伤也......
译文:
黄帝问:易患消瘅病(类似糖尿病症状)的人,有什么症候吗?
少俞回答说:五脏都柔弱的人易患消瘅。
黄帝问:凭什么来知晓五脏是柔弱的呢?
少俞回答说:五脏柔弱的人,性情一定是刚强的,刚强情绪易发怒,则柔弱的五脏更容易生病,多发怒就会使气上逆,蓄积在胸中导致血气逆行且滞留血脉不通,转而发热,发热就会消耗,津液而致消瘦,因此称为消瘅(糖尿病)。
可见,糖尿病的病机为“阴虚,燥热,五脏柔弱,情绪失调,血脉不通”而产生的综合性疾病。
轶事:古人是如何诊断糖尿病的?
古时没有糖尿试纸,靠蚂蚁帮忙,蚂蚁嗅觉很灵,尤其对糖,当糖尿病人尿到地上,很快会招来许多蚂蚁,古人就是通过这个方法来诊断糖尿病的。
(中医五行图)
中医五行论述糖尿病
西医判断糖尿病的标准是血糖。
血糖是甜的,属于甘味,而五行中甘属土,糖属土,糖多了就是土太多了。人之血脉如大地之江河,糖份多了,就好比自然里水中的土太多了,河水因此而浑浊,污染的水使得人体中的细胞器官也深受其害。
土从哪里来?在木系统中,森林破坏了,水土才会流失。五行中,肝主木,肝不好了,就好比森林遭到破坏了,更有惊奇的事,糖尿病所发之病,皆在肝经上。瘙痒,溃烂,视障以及高胆固醇,高血脂,高血糖皆因肝功能衰弱造成,肝对糖尿病作用太大了,所以要养好木。
树木生长需要靠水,五行中肾主水,只有肾好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水。糖尿病晚期都是肾功能衰竭,所以养肾对治疗糖尿病至关重要。
水从哪里来?五行中,金生水,肺属金,肺好比是人体中的一个水塔,在五脏中位置最高,肺将人体的气血分布到四肢百骸。中医上讲的消渴症,上消就是指肺,下消指肾,中消指胃,所以养好肺对治糖尿病也很重要。
土生金,脾属土,脾胃是后天之本,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消化运输吸收,养好脾是在源头上治疗糖尿病,是控制高血糖的主要器官。
火生土,心主火,心要静养。常言道:心静血清。心火小了,产生的土也会少,人易怒,都是心火太大,养心,更多的是从精神方面来治疗糖尿病。
综上所述:糖尿病是一个综合性疾病,涉及到五脏,所以治疗也应从调理五脏平衡为主。
(中医经络图)
中医经络论述糖尿病
《黄帝内经》讲:“经脉者,决生死,渊虚实,不可不通”。
译文:经络可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是人体中的一个管道网络,只有时刻保持畅通,人才会健康,糖尿病的根源就是高血脂,把管道给堵了,所以重点要解决血脂问题。通过饮食调节血脂只是不让它产生更多血脂而已,还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疏通经络,靠外治法,如针灸、拔罐、刮痧、按摩、推拿、穴位敷贴、理疗。通过刺激和升温来疏通。
温度可以使血管热胀冷缩,更可以将血脂融化,血脂就像猪油一样,一到夏天就融化成液体,天一冷便成固态了。
经络堵了,补什么也没用,无论营养和药物都送不到病源处,这也是长期吃药也治不好病的原因。只有把管路疏通了,所有的物资才能送达,几千年前黄帝就告诉大家了。
糖尿病的误识
糖分的检查犯了一个数据错误。
如果一个人吃了10克糖,身体吸收利用了8克排出2克,检查为正常,即身体每天正常所需的糖为8克。
如果一个人只吸收利用了2克,而排出8克,检查数据便为高血糖了。
于是用稀释降低血糖数据为治疗手段,不是从根本上去解决人体为什么不吸收能量的问题。
今日许多患者不是为了健康治疗,只为了达到一种检测数据标准而过日子,只看重数据。前几年牛奶事件中的三聚氰胺,也是为了达到指标而加入化学物质,产生很大的副作用,盲目的用药降指标所带来副作用也是巨大的。
许多糖尿病人以为吃多了而使血糖升高,所以禁食、少食,吃了降糖药,血糖仍然偏高,导致全面营养不足,消瘦,病情加重。根据中医理论,血糖升高是五脏柔弱不吸收,应该查病因补五脏而不是一味控食降指标。
穴位治糖尿病(零口服、零伤害)
大椎、肺俞、膏盲、天宗、膈俞、脾俞、胰俞、肾俞、命门、至阳、足三里、委中、三阴交、太溪、昆仑、解溪、然谷、内庭、涌泉、照海、阴陵泉、大敦、太冲、上巨虚、曲池、支沟、合谷、内关、外关、降糖、鱼际、中府、膻中、中脘、天枢、神阙、气海、关元
饮茶治糖尿病
喝茶是治疗糖尿病最佳方法。
明目、减肥、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防止动脉硬化、抗病毒、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等。
茶的所有功能对应糖尿病的所有症状太吻合了,认真坚持科学饮茶或许会带来更好的疗效。
首推,绿茶和普洱茶。
翻白草治糖尿病
一味中草药,被称为救命草,主要功能:降血糖、治失眠、防止并发症。每日5~7棵水煎服,以药代茶,一天喝大半暖瓶,一个月就可取得疗效,传老革命家谢觉哉服用后得到很大改善,还留有诗篇赞颂。
运动治疗糖尿病
散步、慢跑(饭后半小时后锻炼)
金鸡独立、太极拳
体操、骑车、游泳
小贴士:
50%定律与糖尿病
即有50%糖尿病患者不知已患病(50%)
已知的患者中只有50%接受治疗(25%)
而这25%中接受合理治疗的只有一半(12.5%)
达到预期疗效的仅6.25%
也就是说,100个糖尿病患者只有25%的人在接受治疗,认真治疗取得效果的仅有6.25%左右,绝大多数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友情提示:
研究发现糖尿病有家族遗传史,糖尿病人背后有一个庞大的隐性人群,糖尿病的爆发期通常在中老年,对这些人群早预防非常重要。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综合疾病,单靠一种治疗方法无法治愈,只有用整体的中医养生祛病的方法,持久地全面地疏通经络,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治疗和预防。
我们通过数年的经络养生,佐证了疏通经络是治疗包括糖尿病在内一切慢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欢迎留言咨询
希望我们对糖尿病的中医解析,能给你一点启示和帮助,也希望通过你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预防、治疗糖尿病。送人玫瑰留有余香:“善哉善哉,再传之者,善之至也。”——《无量寿经》
2022-03-11
2021-05-19
2022-02-23
2021-05-13
2022-02-10
2021-09-08
佛说早为天食时午为法食时暮为畜食时夜为鬼食时,故僧人过午不食
2021-05-18
2021-07-28
2021-09-27
202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