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黄帝内经养生经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总结了两千年以来古代人类养生长寿的经验,对养生之道做了高度的概括。如在《索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笔者以此为基础,诠释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使古老的中医养生之道发扬光大,为当今人类的健康造福。
2.《黄帝内经》中的和于术数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合于术数”是养生重要法则之一。合,即为调和。术乃为修生养性之法。“合于术数”是指要掌握养生健体之术,中医养生术,种类繁多,有走路、导引按摩、叩齿漱津、五禽戏、太极拳、气功等。尽管名目繁多,其目的是通过运动而达到健体强身、延年益寿。古人早就意识到“生命在于运动”。《吕氏春秋》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华佗更明确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报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所以他根据古代导引法,模仿禽兽特点而自创“五禽戏”。孙思邈针对老年特点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极强所不能堪而。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这是对《黄帝内经》“形劳而不倦”的进一步发挥。
3.《黄帝内经》中的食饮有节 两千年前,《素问·藏气法时论》已为人们总结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膳食。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个食谱有主食,有副食,而且阐明了各自的作用。五谷:稻米、麦、薯、小米之类为主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为人体提供了必须的热量与能量;五果、五菜为副食,为人体提供了多种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在新陈代谢中是必不可少的。五畜:猪、牛、羊、鸡之类为人体提供了必须的蛋白质、脂肪和各种氨基酸。因此“谨和五味”是食饮有节的重要方面。另外“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指饮食过量而会伤害人体的肠胃功能影响消化。过度贪凉致使中焦寒盛,也可引发多种病症。如指出,寒凉饮食入胃是导致咳嗽的重要内因,《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人赖饮食五味以充养精神元气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五味不调和便可伤及五藏,故谨和五味便可气血流通,筋骨强劲,五藏安和,而健康长寿。
4.《黄帝内经》中的不妄作劳介绍的养生长寿之道,不妄作劳。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含义有三:其一是要有劳有逸,劳逸适度;其二是告诫人们不要违背常规地劳动,注重道德养生;其三是节制“房事”,不要妄泄肾精。而那些“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节其精者”是造成早衰的重要原因。如注意上述诸多方面,便可成为一个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精神饱满、体力充沛的人。如不注意道德修养、违背常规地劳动、不节制房事、不注意保护自己的。肾精,必然会造成身体虚弱。加速衰老。
6.《黄帝内经》中的地理环境与养生长寿 《素问·五常政大论》有这样的记载:“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臼:„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天,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其意思是说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因为高者气寒,植物生长缓慢,生长期长,寿命也就长,下者气热,植物生长较快,寿命也就相应短促。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在高山寒冷地带生活的人,因其体内代谢过程缓慢,故能长寿。反之,生活在气候温热地带的人,新陈代谢加速,故生命相应缩短。
7.《黄帝内经》中的恬愉为务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上古圣贤养生之道是“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智贤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即胸怀开朗,性情乐观,减少欲望,不畏威胁,不受利诱,对人友爱。做到这些就可以“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如果经常悲哀忧愁,“喜怒不节”,就会“生乃不固”而影响寿命。
8.《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的一贯主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可见古人在两千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要做好预防疾病,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即没病防病,有病时要注意疾病传变,对疾病做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
标签组:[健康] [养生] [中医] [健康养生] [黄帝内经] [治未病]
上一篇:黄帝内经养生论
下一篇:《内经》冬季养生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