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长歌行玄武门之变真相
首先,地点长安。
长安有争斗吗?有,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一直在明争暗斗。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诸子皆被诛杀,满门抄斩,太子府血流成河。和李长歌有什么关系?李长歌是李建成之女,是永宁郡主,虽然被其母亲护着逃了一劫,可是免不了被追杀。李世民抚养李长歌长大,教她书法武术,房玄龄也是李长歌的老师。为了保住李长歌的性命,李世民对外宣称永宁郡主已死,从此世间再无永宁郡主。
长安城,李长歌是朝堂权力斗争的牺牲者、受害者。
其次,地点幽州。
幽州是阿诗勒隼离开长安之后的第一个目的地,还以铁矿石为敲门砖推断幽州都督的想法。
这时李长歌还未到达幽州。王君廓的想法很直白,就是获得大批铁矿石以求谋反,计谋不成便与小可汗合作,准备将幽州城卖给延利可汗以获得战马。
李长歌一路被杜如晦派人追杀,想用太子之玺号召前太子旧部杀回长安,自然会选择有兵有权的幽州都督,这是李长歌唯一的办法。但是李长歌并没有丢失警惕心,太子之玺交由阿窦保管,识破王君廓的计谋后,在皓都的帮助下搬来了救兵,幽州府库的东西也没有被盗走,使得幽州免于战火,使得百姓免于成为流民。李长歌明白了一件死物并不能调动千军万马,将太子之玺归还后,在沈固大将军的建议下决定前往朔州。
幽州城,李长歌破坏了王君廓卖国的行动,是幽州百姓的守护者之一。
第三,地点朔州。
朔州城是北方边境四州之一,与阿诗勒军打仗交战数年,公孙刺史的名讳连延利可汗都知道。行军总管也早就忌惮公孙刺史,一直想抓把柄,行军总管向熊师献降,可是却忘记了熊师进城后必然会屠城。李长歌到达朔州城,为百姓做事,先后升任主簿和轻车都尉,设计借土喀设之手除去了行军总管,救回了公孙刺史,设计水淹熊师,击退敌军。
但是延利可汗势要拿下边境,直取长安,代州被屠城只是开始,代州的部分百姓因穆金及时赶到免于杀害。屯田被烧,城内粮食不足,朔州城支撑不了多久,更何况朔州兵力不足,支援迟迟不到,朔州城被屠也是早晚的事情。公孙刺史与阿诗勒隼谈判,以己之身换朔州百姓安居,李长歌想与敌军玉石俱焚,被公孙刺史劝阻了。他要守护的是万户安居、生生不息的朔州城。朔州献降,对象是鹰师,免了被屠城的灾祸,可是李长歌成了百姓唾骂的人。
阿窦死了,公孙刺史死了,阿准也不是阿准了,李长歌是心如死灰的,阿诗勒隼说,“你死了,我不会留下这一城的人。”所以,大唐曾经的骄傲矜贵意气风发的永宁郡主不得不沦为奴隶。
朔州城,李长歌是有勇有谋的李主簿,是继公孙刺史之后救百姓于水深之中的第二人。
若是李长歌格局小一点,不去关心朔州城是否沦陷,不关心朔州城百姓的死活,察觉异样之后早早离开,大概也不会承受那么多的指责,可是那样的话,她就不是李长歌了,不是那个由李世民亲自教导指点的永宁郡主。
第四,地点草原。
草原的内乱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草原几个头领原本就有潜在的矛盾,表现在李长歌帮李世民解了渭水之盟的暗杀威胁后,细苾咄不顾大可汗安危想返回偷袭,当时除了阿诗勒隼和大可汗军师无一人制止,哪怕大可汗可能会死。
大可汗总想着除去阿诗勒隼,一方面是拿阿伊儿威胁制约阿诗勒隼,另一方面朔州城借攻城消耗鹰师兵力,平时多忌惮阿诗勒隼,细节很多。鹰师、熊师和狼师之间并没有多团结,他们彼此抢功,甚至抓到把柄之后想致对方于死地,阿诗勒隼是例外。
草原,李长歌是草原内乱的导火线和见证者。
我想起来一个历史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为平英国怒气,林则徐被罢官流放,流放途中身亡。可是当时的百姓和政府衙门只会怪林则徐虎门销烟导致了战争爆发,但是真相如何呢?谁还记得林则徐之前做的为国为民的事情?做惯了坏事的人做了一件好事就会被人人称赞,而经常做成了好事的人就会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然后做了一件失败的好事就会被唾骂,这是人性的可悲!
最后,中原与草原的战争不可避免。
大可汗本就想攻打大唐,第一集就派使者试探了,
以蹴鞠比赛试探兵力,边境是两地交界处,是战争最先开始的地方。所以幽州朔州的战争不可避免,流血牺牲也不可避免,在紧张的局势下,战争与否不是李长歌和阿诗勒隼两个人可以阻挡的,但却可以赌一把,至少努力一把。
两个向往和平的人,除了立场使然不得不为的时候,到后来都在为守护百姓而努力着,这是我看到的家国情怀。
期待下次解读,有问题评论区告诉我,我们一起探讨。
标签组:[唐朝] [长歌行] [历史] [李长歌] [草原] [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