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源性疾病的治疗方法
二、药源性疾病的一般治疗原则
1.停用致病药物致病药物是药源性疾病的起因,因此治疗首先要考虑停用致病药物。药源性疾病停药后多能自愈或缓解。但是,有些药源性疾病所致的器质性损伤,停药后不一定能立即恢复,甚至是不可逆的,对器质性损伤的治疗可按相应疾病的常规方法处理。
2.排除致病药物停药终止了致病药物继续进入体内,排除了病因,但体内残留的致病药物仍在起作用,为了排出这部分药物可以采用输液、利尿、导泻、洗胃、催吐、吸附、血液透析等办法,加速残留药物的排出,清除病因。
3.拮抗致病药物有些药物的作用可被另外一些药物抵消。例如,鱼精蛋白可使肝素失去抗凝活性,如果致病药物有拮抗剂存在,及时使用拮抗剂可治疗或缓解症状。
4.调整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必须继续用药时,宜权衡利弊,调整治疗方案,如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给药剂量等,必要时进行TDM。
5.对症治疗症状严重时,应注意对症治疗,即根据症状用药治疗。例如,皮肤过敏可用抗过敏药治疗;发烧则用解热镇痛药治疗;过敏性休克则应按过敏性休克抢救治疗等等。
对于药源性疾病应以预防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发生率,一旦发生则需要准确诊断,及时处理,以保证病人的安全。
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任何一种新药在作为商品投入市场前均应经过严格的新药审批。新药是指我国未上市销售的药品或已上市药品改变给药途径和改变剂型者。一个新药的研究,要包括工艺路线、质量标准、药理、毒理和稳定性研究、临床前药理和临床研究等内容。而对已批准在临床应用的新药,仍需要在进一步的临床使用中继续监测,这是因为一个新药的临床试验,往往只是根据几百人至千人的试验结果,而对药物的效果做出评估,有些不良反应常不易发现。有时试验时间较短,或试验未包括某些很敏感的人群--孕妇、儿童或老年人。因此,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仍会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上市后的药品进行药效和不良反应的监测,结合上市前获得的信息,既可以对新产品毒性继续观察,也可以对原有药品进行质量监测,有利于进一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地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预防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医生在使用药物时,需要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过敏史,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药物、剂量和用法;并密切观察病情和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必要时进行回顾性或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以作出判断。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不但为肯定药物疗效所必需,也是医生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药物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大力开展临床药学和临床药理学工作,加强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提高药物安全信息质量和数量,加速信息交流。目前临床药学的任务很重要,一方面对临床药师及医师提供合理和及时准确的医药信息,对于国家新药的种类、应用、临床实际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临床医师和药师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开展临床用药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针对病人不同病情选用药物及剂量等.避免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同时,要建立医院等用药单位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制度,当一种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报道后,及时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社会大众反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护人民用药安全。
就病因学而言,药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可分为两大类。A型药物不良反应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引起,是由药物的固有作用增强和持续发展的结果。其特点是剂量依赖性,能够预测,发生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如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器官的不良反应;或由于肝脏首关效应的下降;药物在大循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及药物与局部组织亲和能力增大,可引起蓄积作用;经肾排泄的药物,当肾清除率降低时亦可使体内药物浓度升高,上述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即构成某些药物的A型反应。
B型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由药物的异常性与病人的特异质引起,即与药物固有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主要与人体的特异体质有关。其特异质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测,常规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前者包括药物、辅料及附加剂的分解代谢产物,如降解的四环素可引发类似的范可尼综合征。后者主要指病人特异遗传素质,如红细胞中葡萄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缺乏、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血卟啉症、氯霉素再障、皮质激素青光眼等。
属于A型不良反应的药源性疾病的处理,可以通过调整药量、用另一种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替代或加用具有拮抗作用的药物。B型不良反应所致的药源性疾病必须停药。
临床治疗中,当怀疑是药源性疾病又不能确定为哪种药物时,如果病情允许,最可靠的方法是首先停用可疑药物,甚至全部药物,这样可以及时终止致病药物对机体的继续损害。并有助于诊断。停药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可以提示疾病属于药源性。当诊断或疑为药源性疾病时,应积极采取措施挽救。以下措施可供参考。
(一)及时停药,去除病因
正确及时停药,去除病因是药源性疾病最根本的治疗措施。
因为用药时间、发病时间与预后有密切关系。因此,要找到致病药物并停用,防止药物蓄积中毒并产生依赖性、成瘾性,绝大多数轻型患者在停用相关药物后,疾病可以自愈或停止进展。如不停用疾病可能恶化。甚至造成死亡。如果不能确定几种药物中的哪一种是致病因子时,可按其药物反应的规律,结合具体情况,逐个停用或改用其他药物治疗。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尽管致病药物已经确定,但由于治疗疾病的需要而不能停用时,医生一定要权衡利弊,根据患者疾病的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停药后若临床症状减轻可考虑为药源性疾病,如滴注液体引起的药源性发热,停药后发热可自行消退。
(二)加强排泄,延缓吸收
对于一些与剂量相关的药源性疾病的治疗,临床医生可以采用静脉输液、利尿、导泻、洗胃、催吐、毒物吸附剂,以及血液透析等方法加速药物的排泄,延缓和减少吸收。例如.磺胺、甘露醇引起的肾损害可通过输液、利尿、疏通肾小管,促进药物在肾小管中的排泄。静脉滴注葡萄糖液可增加尿量促进毒物排泄;应用呋塞米可预防急性肾衰竭,使阻塞的肾小管不断得到冲洗,加速药物的排出。血液透析一般用于血液中毒物浓度明显增加,有并发症、昏迷以及经积极支持疗法而情况El趋恶化者。
(三)使用拮抗药
利用药物的相互拮抗作用来降低药理活性、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鱼精蛋白能与肝素结合,使后者失去抗凝活性,可用于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贝美格有中枢兴奋作用,可用于巴比妥盐类及其他催眠药引起的深昏迷。谷胱甘肽能激活多种酶,促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可用于治疗药物性肝炎。西咪替丁可抑制苯妥英钠、地西泮的代谢等。
(四)治疗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经过险恶,可在lh内死亡,治疗必须争分夺秒,就地抢救,在患者情况没有根本好转之前,不能转送。发现患者出现休克后,立即便患者平卧,抬高下肢。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并注意保暖。肾上腺素是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具有兴奋心脏、升高血压、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故可缓解过敏性休克的心跳微弱、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抗过敏可使用抗组胺类药物,如阿司咪唑、异丙嗪、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维生素C及葡萄糖酸钙也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既有抗过敏、抗休克作用.也有抗炎作用,可用于严重过敏性药源性疾病和药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五)治疗受损的器官
对药物引起的各种器官、系统损害的治疗方法与其他病因引起的相应器官损害的治疗方法相同。如药源性高血压在停药后血压仍高者,也与原发性高血压症一样,根据患者血压升高的状况,选用降压药物治疗;药源性肝损害的保肝治疗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相同;药源性肾衰竭透析的指征与其他病因引起肾衰竭的透析指征相同。
(六)对症处理
对过敏性皮肤损害可对症局部用药,缓解瘙痒症状;对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可给予止吐治疗;对药物热可用解热镇痛药治疗等。但要注意的是,有不少患者可能对多种药物敏感,因此,在进一步治疗和选择药物时,应尽量简化治疗措施,避免同类药物的重复使用,加重已经发生的药源性疾病。
标签组:
上一篇:男性173体重一百零三斤正常吗
2022-03-11
2021-05-19
2022-02-23
2021-05-13
2022-02-10
2021-09-08
佛说早为天食时午为法食时暮为畜食时夜为鬼食时,故僧人过午不食
2021-05-18
2021-07-28
2021-09-27
202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