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识

首页 > 历史 > 正文 2021-05-28

发表自话题:周朝历史

周朝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识

  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前1152~前1056),即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诸侯之长,《封神演义》演绎为西伯侯),又称周侯,周季历(周朝建立后,尊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生于西岐(今宝鸡市岐山县)。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周文王虽姬姓,却不叫姬昌。“姬昌”一说在东汉时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称文王为姬昌。传在羑里(今河南境内)根据伏羲氏(人皇始祖)的研究成果继续演绎易经八卦。

  其父季历死后,继承西伯(伯爵)之位,故又称西伯昌,共在位50年。他建国于岐山之下。在位期间,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邗(今河南沁阳)、崇(今河南嵩县)等国,建都丰 邑(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公元前1046年,其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时,追尊他为文王。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遂追尊周文王为南周始祖文皇帝。

  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姬轩辕)—少昊(又名玄嚣,本名姬己挚,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姬夋,又名姬夒)—弃(后稷,姬弃)—不窋(kū)—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古公亶父(姬亶)—季历(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 ()

  西周的官制

  历史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历史

  土田附庸

  「土田附庸」一句,出自《诗·鲁颂·宫》篇,其云:「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土田附庸」是指附属在土地上作为仆庸的耕作者。分封制度下,封君拥有三批属民,一是担任官司的人,一是分配的殷遗民,一是附属在封地上的原居民。「土田附庸」即指其中的第三批。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标签组:[历史] [中国历史] [周朝] [军师] [姬昌] [历史知识

上一篇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周朝覆亡的故事

下一篇周朝历史:三监之乱介绍 三监之乱的历史影响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

热门阅读

0.3891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