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老年人的精神寄托
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我国着名的老年心理学专家许淑莲教授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五条:①热爱生活和工作;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③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④性格开朗,通情达理;⑤人际关系适应强。国外专家则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订出了10条参考标准: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③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和理想;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⑨在不违背集体意识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⑩在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综合国内外心理学专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结合我国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界定。
1.认知正常
认知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老年人认知正常体现在:感觉、知觉正常,判断事物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思路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具有一般的生活能力。
2.情绪健康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愉快而稳定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能否正确评价客观事物,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只看到事物的消极面也会产生不愉快甚至抑郁情绪。心理健康的老年人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而又稳定的情绪,并能适度宣泄不愉快的情绪,通过正确评价自身及客观事物而较快稳定情绪。
3.关系融洽
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能与家人保持情感上的融洽并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又有知己的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他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既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
4.环境适应
老年人能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虽退休在家,却能不脱离社会,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交流、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了解社会变革信息,并能坚持学习,从而锻炼记忆和思维能力,丰富精神生活,正确认识社会现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改革的进步趋势,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5.行为正常
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年龄特征及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6.人格健全
人格健全主要表现为:①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人格的核心,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②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事物,能够听取别人意见,不固执已见,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盲目性和冲动性较少;③意志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④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和谐而统一。
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是他们具有圆满的精神寄托。从社会心理学 角度,老人的精神寄托和追求应包括以下8个方面:
良好的自我概念,表明他对待自己的基本态度;
2.自重自尊,希望自己的人格和情感一如既往,充实美好;
3.社会交往,希望自己能像过去一样保持良好的社会交往;
4.亲密忠诚的关系,是老人追求的美好目的之一;
5.独立自主,希望在经济上,政治上,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不完全依附他人;
6.安静的生活环境,以便总结自己的一生;
7.内在精神生活,以回顾自己一生业绩而感到自豪;
8.爱护和关怀,不遭到社会遗弃。
标签组:
上一篇:重庆市农村养老保险如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