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日常营养搭配食谱
生活中我经常会被身边的朋友问起:下厨是你的爱好吗?你把那么多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做饭这件事上值得吗?
在回答这些问题前,先说下我所认为的“我和我的厨房关系”吧,参照一句流行语,就是:始于生存,久于熟练,终于改变。
我是江涛,作为一名资深的下厨党,我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20多年的下厨经历以及在不同阶段的蜕变过程。
想必和我一样的70后都有类似的经历,记得二十几年前刚刚结婚独立门户时,下厨是不得已的选择。
因为需要吃饭,又受老一辈人的贤惠理念的洗脑。
于客观条件而言,以前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就餐条件和多种选择,只能和老公两个人强行披挂上阵。
为了尽快可以把家撑起来、通过一日三餐把肚子填饱,我们从煮面煎蛋的二人世界,再到后来色味俱佳的节日大餐,一做就是二十几年。
要知道,我当年可是抱着做“厨神”的理想迈入厨房的。
但那些老旧的餐具、难耐的油烟、四溅的油点以及做完吃完后一片狼藉的水池,无不日日消磨着我做饭的热情。
这个过程中,我还有一个心理落差:因此,为了顾及家人的实际生存状况,只能降低口味和颜值标准,先学会把饭做熟,再逐步过渡到把饭做好。
根据当年的经验,如果您正处于厨小白的阶段,建议您可以先从以下几点试着做起:
1.让下厨这件事轻松点
尝试下厨、学习搭配食物
先尝试在一些不太重要、不赶时间的用餐时间下厨。
找一些轻松上手的基础餐来学习制作,尝试流程比较规范、食材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器具、制作总时间较短的快手简餐入手。
如:三明治、意面、炒饭等。
即便是各种方便速食,也可以参考211的结构比例,以主食打底、配上合理比例的高蛋白食物和蔬菜。
反复练习,并逐步替换其中的食材,形成口味变化,在这个阶段,关键是为了稳定在家用餐和亲自下厨的习惯。
2.提升下厨的成就感
专攻一类菜品、大胆尝试制作
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专攻一类菜式或甜品的制作。
比如:和妈妈或朋友学习几道拿手的家乡菜或家常菜;再比如在甜品烘焙上找到自己喜欢的口味和动手的乐趣。
还可以在简易炖煮煲汤中选择并配合各式食材,形成四季美味的汤品。
在这个过程中,追个网红、看个抖音教程都是可行的。
总之,保持喜悦和兴趣,一方面要大胆尝试,另一方面不要执着于“从头到尾亲手做”。
初阶时可以使用罐头、半成品佐料、速食汤粉、番茄酱、粉末状的杂烩材料、咖哩酱、速冻食品提高做菜的效率,还可以使菜肴美味可口。
重点是:一定要动手、动手、再动手。
在任何一个细分小领域里深耕制作之后,您虽然不是厨艺全才,但也能一举脱颖而出,获得相当的成就和满足感。
3.加强下厨的仪式感
经常晒餐、最大化利用厨房
如果您有一颗想下厨的心,记得每次做完后拍照、晒餐。
不仅要晒在外就餐的高大上,还要晒自己制作的小惊喜。
不但一日三餐多拍照,还要适当增加家庭或群体自制就餐的可能性,并在形式上提高用餐仪式感。
像是关东煮或是寿喜锅,约上三五食友,大家围座,自备底料和食材,也不是什么难事。而这个仪式感可以带来在家用餐的惬意与温暖。
逆袭的过程没那么艰难,您完全可以结合自身生活方式与经济条件,发挥厨房实用、效率、经济的核心优势,把厨房最大化的利用起来。
下厨党1.0版故事的高潮,其实还不是厨小白的逆袭。因为,那段青葱岁月很快就被更好的物质生活所淹没。
有了一定的厨艺基础后,为了让家中有着中国胃的俩父子吃好,我时常战斗在厨房的硝烟里。
在一切以口味为主的前提下,我尝试中西合璧、花样翻新。
俗话说:中年人的生活没有侥幸,健康其实也不例外。
去年2月份,老公被查出患有冠心病,这种血管含有高脂类斑块及部分堵塞的情况。除了因为个人脂肪代谢能力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问题就是出在了日常的饮食中。
由于起病的急迫与凶险,在后续康复阶段,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习惯方面。
自此,我下厨党2.0版的序幕也终于拉开:这次改变,说好听点,是“进阶”,但其实是被动的不得已。
在刚刚把饮食做到口味轻、颜色轻、烹饪轻的最初阶段,我在下厨的过程中做了以下几个尝试:
1.三餐结构和采买方面的改变
大量购入蔬菜、调整各类食物的占比
将整体碳水占比较高的饮食中,减少主食并加大了蔬菜的比例,特别是以绿色、深色蔬菜为主。
除了蔬菜量的调整,我也将适量的水果纳入了菜品中。
根据蔬菜的储存和烹饪特点,我将蔬菜分为三类:打底菜、常备菜和新鲜菜。各种菜有不同的采购时间和加工方式,可以满足日常三餐的基本搭配。
1类:打底菜这样不论工作多忙,既可以随时在冰箱里找到菜吃,又可以避免大量囤积蔬菜而产生的浪费。
与此同时,用杂粮杂豆以及薯类替换掉了大量的精制主食。并增加奶制品及低脂肉类的摄入量。
2.烹饪方式和调味方面的改变
加工手法去繁从简、尝试自制调料
在菜品的加工手法上:去繁从简。
从原来的煎炸炒改变为蒸煮和生拌,每天三餐都计算并控制食物总能量。
降低油、盐、糖的使用频率。减除所有高能量的复合加工类的调味,丰富基础调料的选择和使用。
我把调料分为四大类:在做菜的时候按频率最先选择1、2类,如果有特殊口味要求会选择第3类,尽可能的少用或不用第4类。
如果觉得只放基础调料味道太寡淡,可以参照这两种处理方法:
1. 选择一些相对较低脂、低盐的复合调料使用(比如:低脂的蛋黄酱)。我的自制调料:
意面酱:以上办法,可以适当稳定住家人对新换饮食的坚持和喜好。
3.厨房收纳与设备方面的改变
巧妙利用冰箱、购入新晋厨房电器
除了保证厨房日常美观整洁的基本收纳方法外,为了保持蔬菜和其他生鲜食材的新鲜,冰箱成了此次整理的一个重点。
首先将食材进行收纳三部曲,区分为:室温收纳、冷藏收纳和冷冻收纳三部分。
1. 室温收纳:此外,为了避免食用外购食物可能摄入大量的添加成分,加大自制食物的比例,厨房还购入了面包机、蒸烤箱和轻食机等新晋厨房电器。
以上的改变,确实在短期内带来了我们生活和身体上的改善。
但同时我也发现,由于饮食在短期内的快速单一简化与结构性改变,身体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反应。
制作的食物清淡了,整体厨艺的发挥上受到了制约,烹饪也少了不少乐趣。
如何找到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饮食平衡之路,我带着对饮食、治病、心理调试的种种思考,进阶到了下厨的3.0时代。
随着对营养、科学减肥、健康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恶补,以及学习了若干大咖的专业课程。
我将“以治病、减脂、减肥为中心”的短期目标,再度调整到“追求整体健康和生活乐趣相结合”的目标上来。
这次确实是我这个下厨党的底层逻辑和行动上的整体大升级,因为如果没有下厨的硬本领在,营养知识也很难做到接地气。
1.掌握健康搭配逻辑
兼顾好看又好吃
即在日常饮食“能量守恒和充分自由”的信念的基本理论上思考和配搭自己和家人全天的食物。
按照211的饮食原则,采用四个拳头这样可视化的食物组合方式,是便捷且营养全面的搭配方法。
在厨艺上尽可能的开放和大胆尝试,提高对食物的现代审美认识与体验。
如何增加食物的颜值又做到平衡呢?
1. 菜品美:2.守住营养底线
根据需求再做灵活调整
由于身边很多家人和朋友都处在健康的波动期,所以要及时补充医学和临床营养知识。
并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来针对性的实施计划,例如:
老公有“心血管问题”:在饮食上低脂、低糖的要求。根据学到的知识,尝试在饮食中找到方案,在下厨中调整某些食物的比例。
3.学会设定减压放松期
有的放矢,方能成就
为了稳定住合理膳食习惯,学会和家人一起设定阶段性家庭的减压放松期。
给一周或某一阶段时间的饮食,安排外出就餐的机会或饮食上的小奖励。让自己和家人有一个合理的饮食“放松”空间。
这样有助于全家人放松大脑和稳定住长时间的坚持。放松后再恢复原来的方式,在意识、身体和习惯上就不容易反弹。
❶ 如果您是一个忙碌的职场小白,建议先放弃做厨神的梦想,按照科学营养的模式,把外卖点好、把饭吃好、把身体照顾好。
❷ 如果您已经是一位下厨党,在能吃上饭、吃好饭的功能阶段精进,建议您用好厨房,累积厨艺,等待质变。
❸ 如果您有足够的时间和技术可以轻松驾驭厨房,希望您爱上并创新厨房,在变化的时代中乘风破浪。
回到我们刚开始的那个问题,下厨房对于我们每个角色和在不同的阶段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厨房,只是通向我们学会生活、理解生活、展现生活的一个途径,而不是目的。
但愿大家能在这个属于家庭、属于你、我、他的厨房空间里,通过共同创造和不断的学习,找到食物带给我们日常的温暖和生活的动力。
也最终找寻到那些因为忙碌而忘却的自己。
标签组:[饮食] [蔬菜] [营养学] [烹饪技巧] [厨房]
上一篇:中国饮食文化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