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元代文化政策

首页 > 文化 > 正文 2021-06-25

发表自话题:元朝的历史背景

  元代是在中国历史上蒙古族统一的王朝。是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在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背景下,民族文化交汇融合,中外文化广泛交流,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元朝文化政策的形成

  1.元朝文化形成背景

  蒙古族横扫欧亚自草原进入中原,随之而来的还有来自西域和中亚、西亚的众多民族。这些涌入内地的民族与汉族相互杂居,汉族也迁居到周边的民族地区。

  各民族长期比邻而居,互相影响,相互融合,民族融合再现高潮,契丹人、唐兀人、等融入其他民族,回族、东乡族、土族等新的民族共同体在元代形成新的雏形。元代疆域辽阔,行政管理以行省制的形式在全国实施。

  在这种背景下,元朝保留了部分游牧文化的同时,推行汉族文化,兼容各民族文化和东欧、中亚等国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文化政策。

  2.草原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

  蒙古统治者在兼容并处、为我所用的思想下,保留了蒙古人最早信仰的原始萨满教,并在民族文化的交融下积极推行尊崇儒学政策。元朝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文化是程朱理学。元仁宗时期恢复科举制度后,科举考试内容以程朱理学为主,由此程朱理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进一步确立。

  但是,蒙古统治者驰骋草原攻城略地,视野广阔,他们所接触的思想文化除了汉族传统文化外,还有西域、西藏乃至东欧等民族和外国文化,对于本土文化极度贫乏的蒙古族统治者来说,他们最为现实的意义是围绕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搞平衡。

  在学习汉文化时,包括皇帝在内的蒙古贵族接受汉族文明程度缓慢,甚至根本就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是蒙古族统治者在"草本位"意识形态下,长期难以从汉族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最终使元朝走向衰败。

  3.多元文化的形成

  宗教是蒙古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辅助工具。元朝对待各宗教学派的态度,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元朝境内各民族信奉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各种宗教内存在不同的宗派。如佛教有藏传佛教和禅宗等。

  

  佛教派生出来的白莲教也称白莲宗,因教义浅显,修行简便,旨在宣扬弥陀出世,以劝家人戒斋念佛,死后同生净土为宗旨,其信徒不断增加。到元末,白莲教被红巾军起义所利用。

  藏传佛教本身富有神秘色彩,容易被信仰萨满教的蒙古统治阶级所接受,因此,藏传佛教在元朝的地位尤为突出。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融下,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潮进一步得到发展

  元朝文化政策的发展

  1.元朝文化管理机构的设置

  受汉朝儒士的影响,在充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特权的情况下,元朝逐步建立了以中原王朝为基础的中央集权行政体制。并通过建立民族地区和边疆的行政管理机构,将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进行普遍的实施,民族地区和边疆治理成效显著。

  分的

  

  行省的建置是元世祖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并相继在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及其他军事要务。大明朝建立后,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这种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行政制度改革中的一大变革。

  2.儒学政策与文化发展

  理学在儒家经学、佛教和道教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成为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在儒学理论基础上,理学家们把反映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三纲五常加以系统化,形成了比汉唐儒学更加成熟的唯心主义体系。用以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工具,强化了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统治。

  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兼容下,在儒学政策的引导下,史学、文学、艺术等得到空前的发展。私修史书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从制度变通和历史变革方面研究,史料丰富、体系完整,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书丞相脱脱为都的《辽史》《宋史》《金史》由汉、唐兀、蒙古、畏兀儿、哈刺鲁等多个民族的学者共同参与了修撰,三史采取平等对待三朝的原则,摆脱了无谓的正统之争,符合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情况,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蒙古族的第一部史书《蒙古秘史》,为后世了解蒙古,发现蒙古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史学价值。

  3.宗教与教育政策发展

  元代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鼓励各种职业教育的发展。元代提倡"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的游牧民族务实文化特质,传统的教育已不是教育唯一的目标,以前被士人所不耻的"百工"因自身的技术特长被统治者看重。相反,儒家始终得不到独尊。

  在少数民族统治的背景下,宗教完全是以统治者的阶级利益为出发点,对于那些有利于拉拢统治地区的宗教进行推崇,在文化政策上有压制的一面也有宽松并存的两面性。

  为了不同时期的政治需要,元朝采用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在怀柔安抚被统治民族的同时,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特权,在宗教信仰上虽然没有明显的钳制倾向,但是却又通过推崇佛教抑制道教,推崇藏传佛教压制汉佛等打击和防范民间宗教,维系平衡,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特权。

  

  4.多元文化的发展

  元代具有多元性、世界性的文化特质使中原文化与各个民族政权并存,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多元文化格局。以开放兼容的思想,丰富了元代的文化内涵。在兼容并蓄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边疆各族文化及中亚伊斯兰文化等在元代相互交融、融合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元朝文化政策的演变

  1.元朝文化政策的特征

  元朝文化特征是多元化,及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鼓励境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准许欧洲人在朝廷做官,通婚,在接纳和包容欧洲文化的同时,对各种文化一视同仁,都加以承认和提倡。

  元朝教授程朱理学,并培养出一大批理学家,在理学得以发展的同时尊重儒学,为明朝的朱学和阳明心学的崛起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

  

  2.元朝文化相互交流、演变

  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元朝提倡蒙古主义,同时采用西亚文化与中华文化相交融。元代前期没有实施科举制度,推崇藏传佛教,在政治上大量的使用色目人,使得儒者地位下降。士大夫文化的衰退,导致了中下层的庶民文化迅速的发展。在政治方面表现在重用胥吏,而在艺术方面则表现在以庶民为对象的戏剧和艺能得以发展,其中以元曲最为兴盛。

  之上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散曲源自民间,是以韵文的一种新兴形式,吸收了"俗谣俚曲"的精华而成。元曲的传世之作主要出自上流社会出身的作家之手。

  元杂剧则是在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将舞蹈动作、说唱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戏剧艺术。在我国戏剧史上,元杂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元代文化发展的演变

  元代的书画艺术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宋宗室赵孟頫的飞白法画石自成独家风格,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非常的大。他的书法用笔圆润、骨力秀劲,后世称为"赵体"。元代的绘画艺术写意之风盛行,淋漓挥洒,求意趣而不重形似。这种写意派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开山鼻祖之功。

  元代的科技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各民族在天文、水利、医学、农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改进和发明了二十种天文仪器;女真族地理学家实地考察黄河河源,将水系、动植物及当地地形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在水文勘测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农学家王祯的《农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并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法,推动了印刷技术的革新。

  在保留部分草原游牧文化的同时,积极推行汉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文化政策。来自中亚的回回科学家还带来了阿拉伯、波斯科学技术精华。兵器技术专家研发了威力巨大的"回回炮"。

  总结

  元朝定鼎中原,统一全国后,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下,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发展,形成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元代文化特征。使蒙古族统一的多民族格局的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

标签组:[中国古代史] [文化] [元朝] [元朝历史] [国学] [蒙古文化] [蒙古族] [藏传佛教

上一篇元代文化故事:山西永乐宫壁画解析

下一篇元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

热门阅读

0.13551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