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 | 先秦史之周朝

首页 > 综合 > 正文 2021-05-28

发表自话题:周朝历史

重要历史事件之东周时期

(春秋战国)



1.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是指东周初年,周平王宜臼将周朝的都城由镐京迁至洛邑的历史事件。

犬戎之祸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诸侯拥立宜臼为王,因镐京及王畿遭战争破坏,为避戎寇,重建周王朝,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因为平王由申侯拥立的,有弑父夺位之嫌,得不到诸侯的尊重,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丧失了实际约束诸侯的能力,诸侯势力不断坐大。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反须依赖诸侯国保护,导致出现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2.繻葛之战

繻葛之战是春秋时代初期,即公元前707年,郑国在?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北)大败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作战。

春秋初年,周室势弱,诸侯国崛起,其中,郑国作为与王室血缘最近的诸侯,不断扩张,与周天子的矛盾日深。平王死后,周桓王即位,对郑国郑庄公实行强硬政策,免去其卿士之职,削弱其对王室的控制。后又以其无礼行为,于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指挥本国军队及陈、蔡、卫等诸侯军亲征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繻葛,周王的军队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

繻葛之战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 。



3.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在齐国鲁国这两个诸侯国之间的一场战役。

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身亡。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分别在鲁国和莒国的护送下欲返国夺取政权。小白先至即位,是为齐桓公。公子纠见国君位置被小白抢先夺去,只好仍回鲁国栖身,这使齐、鲁两国关系日趋紧张。后两国于齐境干时地区爆发战争,齐胜。随后,齐军又计划再进攻鲁国。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部)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正确地反映了弱军对强军作战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称道。



4.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

该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平王东迁以后,周室势弱,各诸侯国内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同时,南北边境地区各有荆蛮、山戎入侵,华夏文明面临空前的危机。而此时,齐国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经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于是便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并以诸侯长的身份,帮助各诸侯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荆蛮的大举入侵,大获赞扬。

齐桓公“尊王攘夷”的事迹大获赞誉,如孔子就曾称赞管子尊王攘夷的功绩:“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但另一方面,其他不少诸侯也假借尊王的名义互相讨伐,扩张自己利益,演变成了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内战。



5.葵丘之会

葵丘之会,又称葵丘会盟、葵丘之盟,是春秋时期诸侯会盟的一次历史事件。

春秋时期,诸侯大国争霸,兼并战争频仍。齐桓公在阻止戎狄、荆楚对中原侵犯和安定王室之后,于公元前651年,邀鲁、宋、卫、许、曹等诸国国君于宋之葵丘(今河南民权)会盟。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在会盟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各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其主要内容为,不可壅塞水源;不能阻碍粮食流通;不可改换嫡子;不可以妾为妻;不可让妇人参与国事等。

葵丘之会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



6.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东周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历来有不同说法,目前史学界尚无任何定论。

该说首见于《左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

1、取《史记索隐》的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取《荀子·王霸》的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7.泓水之战

泓水之战是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而发生的一次战斗,以宋国失败告终。

公元前643年,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逝世,齐国内乱。楚成王借此机会将势力深入中原地区。同时,宋襄公也欲争夺对中原的控制权,在公元前638年,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联合卫国、许国和滕国讨伐臣服楚国的郑国。郑向楚求救,楚成王遂率师进攻宋国本土。同年十一月,宋、楚两军相遇于宋国边境的泓水,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的建议,坚持不半渡而击,待到楚军全部渡河后,宋襄公又坚持等到楚军完成列阵之后方开始攻击。结果宋军惨败,襄公大腿中箭并于其后致死。

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其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至晋文公率领晋国崛起后,楚国的扩张方才被遏制。而宋国在此战之后失势,再未能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



8.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公元前634年左右,楚国势力强盛,欲图称霸中原,企图北上,攻打宋国。宋于是向北方强国晋国求助,晋国答应。楚成王为避免与晋国交战,命大将子玉将楚军撤出宋国。但子玉反而率军北上试图与晋军决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成功建立起了霸权。



9.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氏族等晋大夫势力所瓜分的历史事件

春秋末期,曾经的霸主晋国衰落,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后范氏、中行氏两大夫被灭,又经晋阳之战,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智氏,晋国公室就此名存实亡。公元前434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土地,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晋君成为附庸。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三家分晋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揭开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



10.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

他们分别为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春秋时期,周王室名义上虽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经过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于是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故称“山东六国”。



11.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由一些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所谓合纵,即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抗秦,有公孙衍和苏秦提出,因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因此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所谓连横,即秦国联合一些弱国以对抗合纵,由张仪提出,因其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为横向,故称连横。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12.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一场战争。

秦国利用反间计,使赵王弃用名将廉颇,起用赵括,并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13.秦灭六国之战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国统一战争,是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中实力最强大的秦国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一场战争。

战争从公元前236年攻打赵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5年。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经济发展迅速,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不断强盛。到秦王政执政时,关东六国先后衰败,统一条件逐渐成熟。

这场战争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标签组:[历史] [周朝] [东周] [资治通鉴] [周天子] [秦国] [齐桓公] [三家分晋] [晋文公

上一篇周朝时期的地方官制是怎样的?

下一篇周朝是怎么灭亡的 周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

热门阅读

0.1065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