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巴利三藏》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佛说”

首页 > 文化 > 正文 2021-05-18

发表自话题:佛说四食

两千五百年前,人类的伟大导师佛陀诞生,佛陀一生领悟自然,追求真理,并把所觉悟到的真理无私的传播给人类,为黑暗和痛苦中的人类带来了希望和光明。然而时至今日,佛教在中国却因为教门纷争、神化迷信、商业挟持,令佛教受尽千般指责和万般曲解,陷入一种既尴尬又危险的境地,乃至于被外道批判为“荒谬”。

佛教常讲:“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所谓“困思进取,苦思解脱”,因为内心有苦才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可如果因为不明真相,迷信跟风,从这个名叫“世俗”的苦海又掉入了另一个名叫“信仰”的苦海,那还能叫解脱吗?

笔者自2012年3月皈信佛教至今整整六年来,先后阅读过数十部佛教经典及佛教史,通过执着的研学和认真的思辨,在国际佛学界公认的原始佛教经典《巴利三藏》当中,找到了由佛陀释迦牟尼的弟子们记录的、佛陀住世时所宣讲的佛法,其语言特征善用譬喻,通俗易懂,措辞精妙,真实客观。犹如能扶正颠倒的,能显现被隐藏的,能告知迷途者的路,能在黑暗中持明。谨以此文忆念和分享佛陀的教戒,愿佛陀正法久住,愿信众觉而不迷。

谬论一:佛教是修来世

释迦牟尼佛:“这一世他感到悲哀,来世他一样感到悲哀,当忆及自己悲哀的过去时,他就会感到更加的悲哀。这一世他感到喜悦,来世他一样感到喜悦,善良而又智慧的人在今生与来世都感到喜悦。这一世他受苦,来世他一样受苦,造恶的人在今生与来世都将受苦。”

谬论二:佛教是消极的

释迦牟尼佛:“在众放逸人中不放逸,在众昏睡人中保持警觉,智者有如良马迅速地前进,把疲惫的马远远抛在后头。”

“若某人精进、有正念与身语意清净、慎重行事、防护诸根、依法生活及不放逸,他的声誉与幸福得以增长。”

谬论三:佛教是悲观主义

释迦牟尼佛:“人世就是这样,受衰老和死亡折磨,所以,智者懂得人世的规则,不再悲伤。你不知道来路和去路,也看不见两者的尽头,悲伤也徒然。愚者悲伤,只能伤害自己。如果悲伤有用,那么智者也会这样去做。哭泣和忧伤不能使心境平静,只会加深痛苦,损害身体。一个为自己谋求幸福的人,应该拔掉自己的箭,自己的悲伤、欲望和忧虑。拔掉了这箭,便无所执着,心境平静,超越一切忧伤,无忧无虑,达到解脱。”

谬论四:佛教反对感情

事实上:佛教反对的不是感情本身,而是人们对于感情的那份执念,以及执念所带来的苦恼。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

释迦牟尼佛:“人们不应执着于爱恨,与所爱者分离是苦,与所厌者相见是苦,无爱无恨者无束缚。”

人生在世顶多不过百年光景,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万物各是它们自己,你最多只拥有你关于他们的故事。花开花落皆有缘,缘起,我在茫茫人海看见你;缘散,我看见你在茫茫人海中。

谬论五:放下就是放弃

世俗谛(拿得起)和胜义谛(放得下),才是佛教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世俗谛:积极的体验拥有,胜义谛:全然的放下执着。

谬论六:佛主宰着人的命运

释迦牟尼佛:“世间被心引导,心拖着世间转,心是一切都受其控制的根源。”

谬论七:大乘佛教是普度众生,小乘佛教是自私自利

释迦牟尼佛:“人们总是说自己的教义纯洁,其他的教义不纯洁;信奉什么便说什么好,各自确认各自的真理。如果受到别人指责的说法是低劣的,那么,没有哪个人的说法是高明的,因为每个人都声称自己的说法牢靠,别人的说法低劣。一个人坚持以自己为标准,便会陷入世间的争论,总是把自己的观点说成高明,而把别人的观点说成低劣的人,他将无法摆脱争执。”

『自己是陷入泥沼者而将拉出其他陷入泥沼者。』这是不可能的;『自己是未陷入泥沼者而将拉出其他陷入泥沼者。』这是可能的。

谬论八:人人皆可成佛

太过于理想化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是根本行不通的。正如释迦牟尼佛所说:“犹如积聚多年的粪坑,这样的有罪之人难以净化。”

真相是:“医生难治将死之人,佛法难度无缘的众生,佛渡有缘人”。

谬论九:佛教主张祭祀、火供、念咒、烧指、头顶烫疤

释迦牟尼佛认为,包括祭祀、火供、念咒等仪式,以及断食、烧指、自残一类的苦行,皆属非道之“道”,并不能断除烦恼,也不能解脱生死。因此,佛陀在世时,僧团并不注重仪式,也没有诸如唱诵、念咒之类的修行方法。

佛经典故:《巴利三藏》长部《三明经》:阿致罗筏底河的譬喻

“袜谢德,犹如这阿致罗筏底河的水满到河边乌鸦能喝到,一位男子走过来,他站在此岸,向对岸呼叫:『来!对岸,来!对岸。』你怎么想:那位男子是否因为呼叫、祈愿、希求、欢喜而阿致罗筏底河的彼岸会来到此岸,来到他的脚下?”释迦牟尼佛问道。

袜谢德说:「不,先生!」

释迦牟尼佛:「同样的,三明婆罗门们舍断那些婆罗门所作的法后,受持那些非婆罗门所作的法,然后这么说:『我们呼叫因陀罗,我们呼叫苏摩,我们呼叫伐卢那,我们呼叫伊舍那,我们呼叫生主神,我们呼叫梵天,我们呼叫大神通,我们呼叫夜摩。』袜谢德!那些三明婆罗门们舍断那些婆罗门所作的法后,受持那些非婆罗门所作的法,因为呼叫、祈愿、希求、欢喜而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就能往生梵天净土。这也是不可能的。

谬论十:佛教所谓的看破,就是不求名利

释迦牟尼佛:世间存在这三种人,盲目者、独眼者、二眼者:所谓盲眼者就是既没有能够发现机遇趋势并获得财富那样的眼;也没有能够明辨是非善恶那样的眼,这样的人被称为盲目者。所谓独眼者就是只有能够发现机遇趋势并获得财富那样的眼,但没有明辨是非善恶那样的眼。所谓二眼者就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双丰收的人。盲目者处处是厄运,一眼者成于趋势亦败于趋势,双眼者吉祥如意!

谬论十一:佛教教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释迦牟尼佛:“莫向任何人粗言恶语,受辱骂者将会反击。愤怒之言的确是苦因,换来的只是迎头痛击。”

谬论十二:神也好,鬼也罢,都是佛陀的化身!

事实:真相只有一种,谎言却可以有很多种。

谬论十三:因果报应是谎话,因为很多作恶多端的人照样活的好好的。

释迦牟尼佛:“恶业不会即刻带来果报,如刚挤出的牛奶不会即刻凝固,但它依然跟随着愚者,如盖上灰的活火炭。如铁锈自铁而生,生锈后反蚀其铁;同样地,造恶者终将自食恶果。

“若人以邪恶之心言行,痛苦将跟随着他,有如车轮跟随拉车之牛的足蹄。”

正所谓:“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

谬论十四:身披袈裟的既是僧人。

释迦牟尼佛:“未脱离烦恼之污染,不自制与不真实的人,却身披橘色袈裟,那是他所不配的。已弃除烦恼之污染,戒行具足,具备自制与真实的人,真正配得上身披袈裟。”

谬论十五:会念经的僧人既是高僧。

释迦牟尼佛:“即使他背诵了许多经典,然而并不依法实行,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数别人的牛。即使他只背诵了少许经典,然而真正依法实行,舍弃贪瞋痴,如实知见后得以令心解脱。”

谬论十六:年龄越老,道行越高

释迦牟尼佛:“他不会只是因为白了头发即是长老,只是名为年岁大的人。有德有禅的一天,好过无德与不能自制诸根的百年生命。”

谬论十七:出家人也贪财,因为街上常遇和尚有偿结缘佛珠

释迦牟尼佛:“若人无戒行又说妄语,仅只剃掉头发并不会成为沙门。充满贪欲之人怎么会是沙门?”“雨可以渗透屋顶粗陋的房子,欲念亦可渗透尚未受到培育的心。雨渗不透屋顶精良的房子,欲念亦渗不透已受到良好培育的心。”(注:培育是指修习止禅与观禅。)

“通过不放逸、正念、戒律与防护诸根,智者使自己成为一座洪水无法淹没的岛屿。”

谬论十八: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可为什么早在十二世纪末,佛教就基本在印度绝迹了?

真相是:据史料记载佛教在印度发展到7、8世纪以后,被印度教彻底渗透和“转基因”为性力派“密教”后的三、四百年里,最终被彻底摧毁在了当时入侵印度的伊斯兰大军铁骑之下。正所谓:木生腐而后生虫,邪见兴而正见亡!

释迦牟尼佛:“热衷于歪理,而不亲近正道;热衷投机倒把,而不愿意脚踏实地,这是毁灭的原因。热爱正法的人生存,仇视正法的人毁灭。”

谬论十九:现在是末法时代,真正的佛法已灭绝了。

释迦牟尼佛:“实是不朽的,正法是永恒的,真理与世界是常恒的,如坚韧不拔的高山,如东升西落的太阳,即使乌云密布,太阳照常升起。”

谬论二十:佛教不让吃葱姜蒜,不让吃肉

我们知道,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僧伽生活方式和大众化的教徒信仰、修习方式、佛教仪式、风俗习惯等,可是,这些外在的形式和表现不可与佛陀的基本教义(佛法)混为一谈。在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国家不仅不戒葱姜蒜,且不戒荤腥。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讲究:施主施舍什么,僧人就吃什么,一切随缘。佛教本身不在意你吃的是什么,而在意你想的是什么。

谬论二十一:戒律是用来苛责别人的

释迦牟尼佛:“常挑他人的过失及贬抑他人者,其烦恼增长,快乐离他真是遥远。”

道德也好,信条也好,用来规范和要求自身的时候那才是信仰,而用来监视和绑架别人的时候那就是极端主义。尽发现别人身上的虱子,而看不到自己身上的虮子是止不了痒的!——妙礼居士

标签组:[佛教] [文化] [释迦牟尼] [婆罗门] [巴利

上一篇佛说四十二章经浅读

下一篇不记前世是何因?佛说不修行未得清净法眼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推荐内容

热门阅读

0.131525s